试论柏格森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7-06-26 21:06
本文关键词:试论柏格森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柏格森是生命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和美学思想主要是以“绵延”为中心而展开的关于对世界的本原以及如何认识世界的看法。同时,“绵延”存在于时间中,是纯性质的,因而不能被测量和计算。因此,在“绵延”本体论的影响下,柏格森提出了对“自由”、“本能”和“直觉”的看法,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对形而上的“生命”的阐述,只有将“自由”、“本能”和“直觉”等主观意识发挥出来后,整个世界才能以生生不息的状态得以不断地延续下去,这也是柏格森思想被称为“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散发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其各自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来阐述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美学,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不论产生的时间与背景,首先在对世界的本原认识方面都是都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其次,在对“生命”的理解上,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所指的以“生命”为基础的哲学以及美学思想,都不是之具体的现实生命。两者对“生命”的理解都不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人的深层意识或对象内部的“绵延”,其生命观念都无法用物理世界的观念来认识。所以在如何把握世界方面,中西生命美学都提倡用一种内在的直观体验来认识世界,柏格森提倡的是“直觉”,而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则倡导一种“顿悟”式的体验方式。 本文分为五大章节来论述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中、西生命美学思想概论。其中,西方生命美学思想概论主要论述了19世界后期西方生命美学流派及其特征;中国古典生命美学思想主要论述在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儒、释、道三家的生命美学思想;最后,简要地比较了中西生命美学思想的异同。第二章是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分别从其“绵延”概念的定义、特征以及具体的美学思想进行论述。第三章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述比较了柏格森生命美学思想与《周易》的生命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两者在本体论上最主要的共同点都是以形而上的对象作为世界的本原以及认识的基础。第四章则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论述了柏格森生命美学思想和庄子生命美学思想的相同点。柏格森提出的“绵延”与庄子思想中的“道”具有相同点。同时,在对待世界的态度上,两者都提出了自由的观念。第五章论述了柏格森生命美学与禅宗生命美学思想。两个不仅在本体论上有共同点,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所提出的“直觉”和“顿悟”也具有极大的相同点。本文所采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是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分别对上述部分进行论述的。
【关键词】:生命美学 柏格森 中国古典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8
- 第一节 西方生命美学概论9-10
- 第二节 中国生命美学概论10-16
- (一).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概论11-12
- (二).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概论12-14
- (三). 禅宗“天人合一”思想概论14-16
- 第三节 中西生命美学之比较16-18
- 第一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概论18-23
- 第一节 “绵延”与“意识之流”18-19
- 第二节 “绵延”之运动、变化、发展19-20
- 第三节 “绵延”的意识之流与人格深处的自我20-21
- 第四节 “绵延”与基本自我和生命的本质21
- 第五节 美在绵延21-23
- 第二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与《周易》生命美学23-30
- 第一节 《周易》本体论内涵23-27
- (一). 《周易》之“象”23-24
- (二). 《周易》之“阴阳”24-25
- (三). 《周易》之“生”25-26
- (四). “绵延”与“阴阳”26-27
- 第二节 “绵延”之运动与《周易》之“易”27-30
- (一). “生生之为易”27-28
- (二). 柏格森之“变”与《周易》之“变”28-30
- 第三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与庄子生命美学30-39
- 第一节 “绵延”与“道”30-33
- (一). 庄子之“道”30-31
- (二). “绵延”与“道”之运动性31-33
- 第二节 柏格森与庄子之“自由”33-39
- (一). 柏格森之“自由”33
- (二). 庄子之“自由”33-35
- (三). “心斋”与“坐忘”35-37
- (四). 庄子之“游”37-39
- 第四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与禅宗美学39-44
- 第一节 柏格森之“绵延”与禅宗之“心性”39-41
- (一). 柏格森之“绵延”39-40
- (二). 禅宗之“心性”40-41
- 第二节 柏格森之“直觉”与禅宗之“顿悟”41-44
- (一). 柏格森之“直觉”41-42
- (二). 禅宗之“顿悟”42-44
- 参考文献44-46
- 一、主要参考书目44
- 二、主要参考文章44-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飞飞;;从“虚静”通向审美自由——庄子哲学的美学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陈勇;;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3 金燕;;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荣;;论庄子“游”的审美生存方式[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5 马俊苹;论柏格森哲学中的时间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6 万勇华;;庄子自由观论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黄颂杰;论柏格森哲学[J];学术界;1995年06期
8 张立;;庄子自由观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8年11期
9 皮朝纲;禅宗美学的独特性质、人生意蕴及其当代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郭志今;;绵延、直觉与审美——柏格森美学思想评述[J];浙江学刊;199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试论柏格森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48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