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弱美”审美形态论析

发布时间:2017-08-08 14:35

  本文关键词:“弱美”审美形态论析


  更多相关文章: 弱美 壮美 审美形态


【摘要】:胡家祥先生认为美学风格应该有三种基本类型:壮美、优美和弱美。本文仅对"弱美"进行分析,从"弱美"的确立、"弱美"的依据、"弱美"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对这一审美形态进行基本阐述。提出并确立"弱美"范畴是合乎逻辑的,是完善审美形态学的题中之义。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弱美 壮美 审美形态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一、“弱美”的确立审美形态的名称多种多样,比如“美的种类”、“美的类型”、“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对审美形态的不同视角认知会带来审美体验的差异。如美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理智美和感觉美、自然美和装饰美、男性美和女性美等。叔本华先生把美分为优美、壮美和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家祥;论“弱美”——兼谈审美形态学的建构和艺术发展周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方元务,张继延;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潘孝琪;播种诗情的旅程——读白榕散文集《花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丁鹏;;《琵琶行》“弱美”风格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尹俊燕;;语文教育中悲剧艺术的审美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安盈盈;;中国古典绘画审美形态的气韵嬗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刘红利;;浅谈“气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王艳红;;浅谈夏目漱石的“非人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林海;;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封平华;;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审美化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袁晓梅;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阴元铮;;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素娥;;从《养气》篇看刘勰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2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暖;博山琉璃及其产业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杨斌;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刘衍军;诗可以群[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邹蓉;杂剧喜剧技巧史[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电春;模仿古文篇章写法,,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卓;徐渭画风中儒释道思想的表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业伟;清代官修书画典籍的文献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何燕;材料在香烟包装中的设计语言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童霏;论宋代节序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内涵[D];江南大学;2010年

7 马婧;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石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王芳;试论中国画的线外之“线”[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杨明晓;本命年吉祥挂饰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潘林;《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民;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特性初论[J];齐鲁学刊;1998年03期

2 尤西林;;有别于美学思想史的审美史——兼与许明商榷[J];文艺研究;1994年05期

3 李平;生活世界的审美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王建疆;;审美形态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李明生;论艺术的审美承受与存在方式[J];学术论坛;1991年03期

6 古建军;文艺审美形态世界的重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7 万书元;;作为审美形态的隐喻与象征[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8 牛军;;美:来自天人之际的消息——中国审美形态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赵伯飞;孙琳;;现代审美形态的根本特征和效果的价值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10 丁宁;;景观审美分析[J];美与时代;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法民;;西方怪诞理论到中国[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智;;审美与自然生态环境[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4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审美精神[N];人民日报;2003年

3 邱紫华 宋雄华;宏大的范畴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4 董爱民;审美文化应肩负起引导社会风尚的责任[N];文艺报;2006年

5 李素香;时代变化引起审美意识变迁[N];山西日报;2004年

6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强;“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与审美风会[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箫;丑在现代背景下的审美价值与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林鲜;灾难·死亡·生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颖慧;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的野趣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爱萍;试论生态美育[D];扬州大学;2006年

5 丁鹏;气韵:生命之力与生命情致的融合之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蔡志栋;金刚何为怒目?[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u&;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气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姜婷婷;丰子恺情趣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杨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形态论[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瑞娜;电子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温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0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40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