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字释义看中国社会早期的审美观念
本文关键词:从“美”字释义看中国社会早期的审美观念
【摘要】:近代以来,自从日本学者中江兆民用"美学"一词翻译西方的感性学,对"美"字本义的解读就成为比较中国(日本)美学与西方异同的重大问题。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美,甘也,从羊从大。"据此似乎可以得出中国美学自其发端期即重视味觉体验的结论,但事实上,味觉成为被"美"描述的对象,至中国战国晚期才开始出现。同时,许慎以"羊大"释"美",也是因为对小篆字形的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判。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美"的理解,首先建基于人的视觉经验,主要指人的形貌之美,然后才沿着从美人、美物到美事、美味的路径不断拓展其描述边界。这样,所谓"以甘为美"及由此引发的味觉本源论,并不能反映中国美学的历史实相。味觉真正被纳入"美"的表意体系,是战国至秦汉之后的事情。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美 审美观念 视觉之美 味觉之美
【基金】: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1883年,日本人中江兆民用“美学”一词翻译维隆的L’Esthétique,自此,西语中的感性学在汉字文化圈中逐渐获得了稳定的命名。以此为背景,如何理解“美”,又成为关乎对中国(或日本)美学如何定性的新问题。对于“美”之本义的解释,目前最被学界倚重的史料来自许慎的《说文解字》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川;《吕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浅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刘天利;;楚狂屈原的精神个性与诗歌创作形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舒敏;;日汉旅游资料地理景观描写风格差异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4 张健;30年代中国现代讽刺喜剧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周保欣;当代审美思潮中的神秘叙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李娟;朱丽娟;;试论西汉辞赋所隐含的危机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郭晶晶;;掘地为“穴”与构木为“巢”——汉字中的上古居住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刘红利;;浅谈“气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梅书静;;上古汉语同义词判定与使用的基本特征探究——段注“浑言”、“析言”术语所系名词同义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晨阳;;中国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和谐理想(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7 李娟;;“臣”义发展演变——兼谈古代君臣关系的演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蓝旭;;东汉中叶文风述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李玺;;略谈许慎受今文经学思想之影响[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冬冬;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由真珍;中国岩画与中国文字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高丽;《说文解字》彽部字有关字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之昂;;身体—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2 倪雅男;;从“奇”的审美观念到以“奇”为美的理论[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刘可钦;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J];江海学刊;1996年05期
4 寇鹏程;中国审美观念的虚化价值取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霍然;;论北朝西部审美观与盛唐美学思想的展开[J];西域研究;2006年04期
6 闫俊;;浅谈商品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7 郭郁烈;藏族审美观念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9年02期
8 黄晓红;俞成义;;从魏晋审美意境的转变看哲学史的逻辑发展[J];晋阳学刊;2006年04期
9 何双及;智慧的碰撞——偶合简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02期
10 李西建;审美观念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宪年;;走向综合、融通的新世纪中国美学(纲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於贤德;;论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钱雯;;道家美学思想探微[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施江斌;;试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8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潘智彪;;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俞吾金;该不该批评病态的审美现象和观念[N];文汇报;2002年
2 周来祥;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7年
3 ;什么是自我的困境?[N];文汇报;2002年
4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放鸣邋教授;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N];新华日报;2007年
5 周来祥;《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思想和特点[N];光明日报;2008年
6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观念即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方英敏;先秦美学中的身体审美和身体问题[D];南开大学;2009年
2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樝;商品的审美价值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申洋;重塑中原“美”[D];郑州大学;2007年
3 陈鹏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顾俊剑;论先秦蚕丝文化的审美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6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8 李爱萍;“伪娘”审美现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谢晓兰;李渔生活美学的当代阐释[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44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4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