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心远”境界的丰富内涵——兼论其对传统“远游”和“玄远”境界的超越
本文关键词:论陶渊明“心远”境界的丰富内涵——兼论其对传统“远游”和“玄远”境界的超越
【摘要】:"远"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崇尚的一种境界。在陶渊明之前,中国哲人和文士们追求的远之境界主要不外乎两种:"远游"和"玄远"。但这两种远之境界要么受肉身拖累,无法实现,要么只是一种哲学玄思,并成为了某些不婴世务的上流士人标榜清高的一种方式,滋生出了不少流弊。而陶渊明的"心远",则是一种有所"远"亦有所"近"的人生超越方式:"远"是远离济世理想,远离龌龊官场,远离得失荣辱;"近"是亲近大地,亲近自然,亲近一切真淳质朴的事物。换言之,陶渊明将自己的"心远"境界建构在了平实的人间大地之上,从而完成了对中国传统的远之境界的超越。
【作者单位】: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陶渊明 心远 内涵 精神境界
【分类号】:B83-092
【正文快照】: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657000)人类文化中似乎有一个永恒主题,那就是:如何超越人生的痛苦,获得心灵的归属。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从来都不完美,总是充满了各种天灾人祸,充满了纷争和苦难。人类个体在生命旅程中也总是充满了生老病死,忧患得失,正如常言说的,“人生不如意之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碧;“素”——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2 卞东波;;谁是陶渊明,谁的陶渊明?——陶渊明之谜与陶渊明经典之变迁[J];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06期
3 赵治中;还陶渊明以本来面目[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4 罗春伟;;浅谈陶渊明的诗歌特点[J];吉林教育;2010年04期
5 田钰佳;;现代社会精神层面的冲击波——浅议陶渊明诗歌对现代生活的价值与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2年13期
6 郝凤彩;陶渊明诗歌中的时间描写[J];语文学刊;2002年06期
7 付以琼;试论陶渊明忧患感的消解[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汪榕培;让陶渊明走向世界[J];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S1期
9 张丽杰;论陶渊明诗歌与酒[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10 富世平;陶渊明隐居观浅论[J];华夏文化;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言;;陶渊明研究情况介绍——30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2 曹林娣;;论中国文人园林的陶渊明情结[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3 王雯靖;武雪皎;;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春燕;;陶渊明诗歌意象的文学本原观探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月雄;;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志啸;如何认识陶渊明诗歌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蔡彦峰;玄学与陶渊明诗歌的“怀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探究当代生存困境的根源[N];深圳商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晋芳;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卓玉;逯钦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红梅;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纯;论陶渊明此生追寻之梦[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吕苗苗;清诗话中陶渊明诗歌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彦章;船山诗学三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康艳宁;陶渊明田园诗创作成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胡文静;评价理论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吴莹;从“质性自然”到“一语天然”—陶渊明自然思想及诗风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道平;陶渊明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胜奇;陶渊明文体贡献论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文霞;北宋时期对陶渊明的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饶艳;陶渊明的美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4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4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