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马克思解放观念的美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7-09-08 03:4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解放观念的美学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解放 美学阐释 革命 批判


【摘要】:从审美生存这一美学角度介入阐释马克思的解放观念,指出其至少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革命诉求,二是批判意识,三是自我及环境的解放。目的在于破除对马克思解放观念的僵化的"革命"理解方式。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马克思 解放 美学阐释 革命 批判
【分类号】:B83-0;A811
【正文快照】: “解放”(liberalization)一词,一般意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和发展。简言之,“解放”就是“自由”(liberty)的普遍化。但在高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话语体系中,“解放”往往意味着颠覆,颠覆旧有的思想束缚抑或暴力压迫,因此具有了“革命”的意味。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解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宋一;;“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姚石;;超越之维的丧失——对《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魏萍;霍涌泉;;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与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叶美芳;;意识形态、合理性与未来发展前景——哈贝马斯的科技观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何宇虹;;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黄晋卿;王永祥;;压抑下的突破——试比较《越狱》(第一季)和《西游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王志兵;;美国公路电影的发展与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宋清华;;理想主义的重建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彭麟淋;;关于马尔库塞视域中人类异化的逻辑探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金小燕;马佰莲;;生态文明视角下消费和幸福关系的思考—对消费主义幸福观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谈新敏;宋保林;;论技术创新人文化的价值[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8 温丽娟;国外帝国主义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甄媛圆;奥林匹克运动中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赵苏丹;消费主义批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陈庆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顺;马克思的美学观探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2 陶冶我;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解[J];文史哲;1962年05期

3 刘大新;;美和“美的规律”是劳动创造的吗?——兼谈对马克思《手稿》的理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章建刚;理解马克思的一次积极尝试——读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J];学术月刊;1995年05期

5 庄锡华;美学享受与精神启示:论马克思主义人的美学生成观[J];学海;1997年06期

6 曹俊峰;;论马克思“美的规律”的适用范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冀志强;;寻找被遮蔽的美学精神——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J];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伯成;人性就是人的本质[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3期

9 陈望衡;马克思“美的规律”说初探——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之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0 潇牧;;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8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对图象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邹其昌;;美学与知识经济时代[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伟;;类美学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书城;;《美学大纲·序》[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王济民;;毛泽东的审美趣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8 周怡;;复归意识·山水审美及其文化解释[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段钢(本报记者);理论的原创及其批判方法[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刘晓燕;作为马克思后学的阿多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钱竞;一位在左翼营垒中具有独立个性的美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蔚志建;“继续”美育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6 白兰;魅力哲学[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7 ;什么是自我的困境?[N];文汇报;2002年

8 高建平;“和谐美”思想与社会理想[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黄力之;审美抗御“物欲症”[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2 解玉斌;从否定走向乌托邦[D];贵州大学;2006年

3 颜军;马克思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4 李华强;走向美的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李琳;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进;自我的转化与审美主体的生成[D];贵州大学;2006年

7 袁志准;日常存在与审美灵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樝;商品的审美价值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芳;论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顾颉;多重叠合的审美幻象的生产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11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811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f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