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美学视域下的网络传播审美特征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美学视域下的网络传播审美特征
【摘要】:网络传播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代表,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流动变化的文本形态,对主体的审美感知产生了新的影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好奇心理,不确定的随机性文本使审美的"刺激—反映"机制拓展延伸,超文本的审美感知与主体的审美形式目的相契合。碎片化传播使传统的审美结构变得陌生,打破了主体的审美接受定式,创造融合立体的意境。网络的互联功能消解了虚拟世界的边界,形成了参与主体的交互审美,主要表现为在场的隐身发言与集体的自由合声两个方面。
【作者单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关键词】: 现代美学 网络传播 审美特征
【分类号】:B83-0
【正文快照】: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人类认知的全新时代,网络传播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代表,在审美认识方面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正是这种与传统传播方式有别的感知过程,形成了网络传播的别具一格的审美感知特征。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的审美感知借助于超链接、多媒体以及虚拟技术,从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胡沫;张加明;;走在生存向存在途中的人的意义世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志伟;;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兼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筱泠;;责任与应答——海德格尔原伦理学初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冲突——现代美学和艺术科学方法论考察之一[J];文艺研究;1986年06期
2 程勇;《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J];文艺研究;2002年03期
3 李勃;;当代青少年审美特征及其归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6期
4 俞丽娟;试论优美与崇高之审美特征[J];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S2期
5 侯英帅;;浅论消费时代的审美特征[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张新勇;杨雅砾;;浅议美学的“现代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杨林;;哲学的主题对西方现代美学史写作的指导[J];理论月刊;2010年03期
8 张军;;审美现代性的意义:以阿多诺为例——兼谈实践派的美学观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阿诺德·伯伦特 ,王祖哲 ,李庆本;美学中的经验和理论[J];文艺研究;1992年01期
10 杨森;;论时尚的审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吴家荣;;论审美感染力的批评标准——二十一世纪文学批评标准刍议[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吴功正;;郭沫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世纪型开拓者[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5 马德邻;;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书瀛;颇有特色的现代美学文献选编[N];文艺报;2009年
2 金雅 聂振斌;现代美学的基本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与中国美学的当代性[N];文艺报;2008年
5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6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7 杨鸥;美学的对话与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师雅惠;继承发展前辈学者的美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文洁华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 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美:身体与心灵交融的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乔焕江;通往天堂的审美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2 周娇;中国匾联审美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4 覃运秋;南侗萨神崇拜的审美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5 孟凡生;美学的回归之路[D];鲁东大学;2013年
6 刘汉芸;从人性和谐美论席勒活的形象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敖玉敏;美学现代性遭遇朱光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邢鹏;汉代体育陶俑的审美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10 刘建玲;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10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10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