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背景下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探析
本文关键词:消费文化背景下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探析
【摘要】:从古至今,"崇高"都是美学领域特有的主题。但是,现代之后,由于审美泛滥无边,美学在当代社会中危机深重,其"崇高性"失落,很难再给人以庄严与震撼感。它不只是一个纯粹关于"美"的问题,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这种现象意味着艺术与日常生活两个领域之间的彼此越界,而导致"越界"的原因在于: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下,"审美化"全面地进入都市空间,艺术的高雅目标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崇高美学的先天需求。鉴于此,在认识与剖析后,更重要之处是要超越消费文化对审美领域的操纵与影响,找寻到现时代"崇高"美学的安身立命之所。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崇高 消费文化 资本主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
【分类号】:B834
【正文快照】: 一、“崇高”精神的现代状况从中世纪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的风格》,到18世纪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崇高”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美学精神。而康德哲学作为西方思想的分水岭,无疑也引领“崇高”经历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分野。他指出,崇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其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弘;;“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粤海风;2005年04期
2 赵文俊;;“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逄增玉;李跃庭;;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4 周莲红;;身体在场、精神缺席的视觉盛宴——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5 于显凤;;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含义的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6 黄柏刚;;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7 张宇红;;儒家中和思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文学教育(上);2009年06期
8 王倩;;从日常生活审美化来反思艺术与生活的界限[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11期
9 徐凌;;审美的生存本质 生存的审美维度——评“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10 解中媛;陈倩;;美学之春引领生活之夏——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实现[J];科技风;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飞龙;;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6 马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存姿态研究——简论《宋:诗一百首》中的生命智慧[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周宪;审美是日常的[N];光明日报;2007年
5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7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8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9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徐清泉;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新规律[N];文汇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帅;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休闲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新疆大学;2008年
4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1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1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