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理论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7-09-24 21:26
本文关键词:共情的理论和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共情理论 共情的实证研究 文化共情 共情的社会建构主义思路
【摘要】: 共情最初是一个美学中的概念。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1873)首先用德文单词“Einfuhlung”(Empathy的前身)来表达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客观事物上的一种现象。Titchener(1909)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来取代“Einfuhlung”,他把其定义为:“一个客体人性化的过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的过程”。很明显,这样的一个概念无疑会受到心理学家,特别是心理咨询者和治疗家们的重视。 罗杰斯对共情进行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阐述,使共情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核心概念。其后,Barrett-Lennard提出了共情的多阶段理论。Gladstei基于对社会和发展心理学中共情研究的分析发现,共情包括认知和情绪两种成分。自身心理学家科赫特对共情的论述更彰显了共情的重要性。 共情虽然已经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的核心概念,但是研究者对共情的概念、结构、本质的观点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共情是一种人格特质或一般能力,有的认为共情是具体情景下的一种认知—情感状态,有的认为共情是一个多成分、多阶段的过程。基于不同的共情观点,研究者使用了各种方法和测量工具对共情的结构、影响因素、共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本质进行了研究,但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并不多。虽然Gladstein(1983)和Duan(1996)对共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共情研究的一些新领域,但是传统的共情研究依然发展缓慢。 通过对共情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发现,共情从其早期就存在着与实证研究方法不同的思路。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研究者遵循还原主义思想,对共情展开了科学实证研究,而共情的整体论的思路却被忽视了。在传统的共情研究发展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在后现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为共情的整体研究提供了基础,可以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的思路和方法来拓展共情研究的视野。此外,文化因素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在各种文化中有效应用共情也引起了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共情理论 共情的实证研究 文化共情 共情的社会建构主义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前言8-10
- 一、共情的历史发展10-18
- (一)、共情概念的历史10-13
- 1、共情的美学渊源10-11
- 2、共情在心理学中的发展11-13
- (二)、共情的结构13-16
- 1、特质论13
- 2、情绪-认知状态论13-15
- (1)、情绪性界定方式14
- (2)、认知性界定方式14
- (3)、综合界定方式14-15
- 3、多重体验阶段论15-16
- (三)、共情的本质16-18
- 二、共情的理论18-36
- (一)、理论阐述18-30
- 1、罗杰斯的共情理论18-19
- 2、Barrett-Lenarrd的共情理论19-20
- 3、Gladstein的共情理论20-27
- 4、科赫特的共情理论27-30
- (二)、共情的实证研究30-36
- 1、共情的测量30-32
- (1)、特质测量30
- (2)、情绪-认知成分测量30
- (3)、多成分、多阶段测量30-31
- (4)、评定方法和施测工具31-32
- 2、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之间的关系32-33
- 3、影响治疗共情的因素33-34
- 4、共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作用34-36
- 三、共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36-39
- 1、共情理论和概念的多样性36
- 2、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局限36-37
- 3、相关研究较多37
- 4、实证主义影响下的共情研究37
- 5、共情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困难37-39
- 四、共情研究的新思路与展望39-54
- (一)、文化与共情39-44
- (二)、共情的叙事社会建构主义思路44-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赛男;陈善兵;肖婷;;共情艺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湘潮(下半月);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913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1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