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

发布时间:2017-10-01 16:29

  本文关键词: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韦尔施 “多元性” 认识论审美化 “公正对待异质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摘要】:沃尔夫冈·韦尔施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是后现代的代表人物,由于中国学者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对其理论频繁引用而为我们所熟悉。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显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多元性”成为后现代社会的核心。因此,韦尔施以“多元性”为出发点,继承了德国思辨哲学传统,使鲍姆嘉通所提倡的“感性认识”更加本质化,试图重构美学,建立“认识论审美化”。他倡导公正,主张伦理学和美学的结合,呼吁对“盲点文化”的关注。同时,韦尔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做出了独特的层次分析,认为我们目前只是处于最低层次的审美化,并建议通过“横向理性”、“跨学科”等策略予以救赎。此外,韦尔施“多元性”的美学思想也为我国当前审美实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在“多元性”的社会状态下,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更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此,本文分为五部分,力求在所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韦尔施美学理论内在的“多元性”特征,并以此为主线,以后现代为背景,分析其具体的美学思想及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对我国审美实践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对韦尔施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他的生平、著作、主要思想;当前国内对韦尔施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探讨了韦尔施美学思想形成所受到的理论启发,鲍姆嘉通和阿多诺是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家。本章主要通过鲍姆嘉通对感性的提倡和阿多诺对非同一性的批判,来追溯韦尔施美学理论“多元性”特征产生的根源,并对后现代的“多元性”做出阐释和分析。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韦尔施具有“多元性”特征的美学理论,第一节介绍了韦尔施眼中的“多元性”,第二节谈到韦尔施对“超越美学的美学”的创立,包括“认识论审美化”、“审美”的多元定义;第三节分析韦尔施对于“公正对待异质性”的倡导,包括伦理/美学、对盲点文化和听觉感官的重视;第四节概括了韦尔施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四个层次的划分,提出解决低级审美化的方案,包括审美化的中断、横向理性、跨学科。 第四章探索韦尔施美学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对中国的影响。第一节客观评价了韦尔施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第二节考察我国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状和困境;第三节寻找韦尔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前应对审美实践的影响和从中得到的启发。 结语简要的分析韦尔施“多元性”美学理论的局限性,以期获得客观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韦尔施 “多元性” 认识论审美化 “公正对待异质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韦尔施简介及研究状况10-13
  • 第一节 对韦尔施的简要介绍10-11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状况及本文的创新11-13
  • 第二章 韦尔施"多元性"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13-19
  • 第一节 感性学科的创立者——鲍姆嘉通13-14
  • 第二节 "非同一性"的捍卫者——阿多诺14-16
  • 第三节 "多元性"16-19
  • 第三章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19-37
  • 第一节 韦尔施眼中的"多元性"19-22
  • 第二节 "多元性"的结果——超越美学的美学22-24
  • 一、"认识论审美化"22-23
  • 二、"审美"的多元定义23-24
  • 第三节 公正对待"异质性"24-30
  • 一、伦理/美学24-26
  • 二、为"盲点文化"和听觉感官辩护26-28
  • 三、"横向理性"与"跨学科"28-30
  • 第四节 "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琳琅满目抑或烦恼?"30-37
  • 一、"多元性"是否导致"日常生活审美化"?31-34
  • 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救赎34-37
  • 第四章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对中国的影响37-48
  • 第一节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37-38
  • 第二节 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状38-42
  • 第三节 韦尔施美学思想对中国审美实践的启迪42-48
  • 结语 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局限48-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必须重视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资料[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1期

2 马白;从《摩罗诗力说》看鲁迅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渊源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刘长林;浅谈韩非的美学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4 殷绍基;陶渊明美学思想初探[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5 万陆;魏禧美学思想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6 彭立勋;;关于现代派美学思想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7 王弘度;;屈原美学思想初探[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8 吴腾凰;杨连成;;生活土壤上的批判与追求——试论吕荧的美学思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04期

9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张天曦;宋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萍;朱海燕;刘仲华;;论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2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郭兴良;;金圣叹美学思想在评点《水浒》中的体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关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周忠厚;;后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风;古老美学思想的再发现[N];光明日报;2002年

2 赵家治;孔子的美学思想[N];协商新报;2010年

3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陈圣生;重新发现叔本华的价值[N];文艺报;2002年

5 赵雪;微型古建展示传承古建文化[N];科技日报;2008年

6 胡经之;生活审美化,,艺术应何为?[N];文艺报;2005年

7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8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10 ;毛泽东美学思想研讨[N];山西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6 张s

本文编号:954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954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