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换声点演唱技巧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中换声点演唱技巧研究
【摘要】:很多人在声乐发声训练和演唱歌曲的时候会遇到上下声区声音不统一,会影响整个声乐作品的完整性,如果到声区转换时声音换的太早会影响中低声区的演唱效果,但是到换声点而不换,声音就会太垮或者出现“坎儿”,,所以换声点的位置一定要找准,这样上下声区才会统一。换声点其实是连接各个声区的引桥,更是唱好高声区的基础,平稳的过渡换声点能有利于在演唱时声音更容易进入头腔,获得完美的音色。所以演唱中“换声点”平稳过渡是声乐学习的重要课题。文章将从理论上讲述呼吸的调节、真假声混声、共鸣、音量、音色五个方面,并结合发声和演唱,理论结合实践训练换声点自然过渡的技巧,提出了“换声点”是解决声区转换和唱好高声区问题的关键。本文为民族声乐的学习者,特别是唱到高音会遇到困难的人,在民族声乐的学习道路上提供了一个参考意见。
【关键词】:声区 换声点 真声 假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一章 民族唱法的演唱特点9-13
- 第一节 民族唱法中换声区的理论与声区划分9-11
- 一、 民族唱法9
- 二、 民族唱法中换声区理论9-10
- 三、 民族唱法中换声区划分10-11
- 第二节 民族唱法中“真”、“假”声演唱方法11-13
- 一、 真声演唱方法11-12
- 二、 假声演唱方法12-13
- 第二章 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民族唱法中“换声点”演唱技巧13-19
- 第一节 民族唱法换声点技巧的掌握13-14
- 一、 声区转换时换声点技巧掌握13
- 二、 混声技巧掌握13-14
- 第二节 换声点演唱技巧的具体分析14-19
- 一、 呼吸14-16
- 二、 共鸣16-17
- 三、 音量和音色17-19
- 第三章 运用科学的发声训练解决民族唱法“换声点”演唱技巧19-24
- 第一节 民族唱法发声训练中换声点技巧分析19-21
- 一、 哼鸣发声训练方法19
- 二、 音阶发声训练方法19-21
- 第二节 民歌《昭君出塞》换声点技巧分析21-24
- 一、 演唱首音换声点技巧分析21-22
- 二、 换声点到高声区自然过渡技巧分析22-24
- 结论24-25
- 致谢25-26
- 参考文献26-2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焉树芬;;聊斋俚曲曲牌音乐要素研究[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2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周雪;;论俄罗斯歌曲《黑眼睛》的呼吸运用及情感表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4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张艳林;;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6 廖家骅;音乐的共性与个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何静;;怎样提高歌唱中的声情并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8 雷秀莲;;浅谈声乐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程虹;;学习声乐演唱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超;;歌唱的艺术处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史yN琳;;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的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3 王朝坤;李建中;赵庆军;陈自强;;HIT-DML及其关键算法的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2年
4 李华敏;刘向毅;刘英豪;;25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临床法医学检验鉴定[A];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杨金国;;浅谈中国的美声歌曲发展及其特点[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6 李丹;;浅谈音乐在健美操中的重要性[A];《网友世界》(2014)[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萍;几种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对比研究及实验验证[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3 孙佳音;音乐要素自动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吴保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5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徐美辉;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贾随军;傅立叶级数理论的起源[D];西北大学;2010年
10 王峰;美尔音级轮廓特征在音乐和弦识别算法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蒙;探索中国当今钢琴立体教育及其教材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卓;借鉴、融通及其它——中西花腔女高音演唱艺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左桂龙;正确的嗓音训练对嗓音疾病治疗的探索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文皓;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娄姝妹;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的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国栋;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静;试论声乐教学中的听觉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7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0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