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阎维文歌唱艺术研究与对中国民族声乐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7-10-10 16:08

  本文关键词:阎维文歌唱艺术研究与对中国民族声乐的贡献


  更多相关文章: 阎维文 歌唱艺术 贡献


【摘要】:阎维文是新时期最受群众喜爱的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潜心研究、推动中国各地的民歌,成功地运用西方古典美声的唱法来演唱中国民族歌曲和中国民歌,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唱出了“阎氏风格”,唱出了“中国声音”。他关于中国声乐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意义,他在民族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代表了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最高水平,他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成为当代艺术界的典范,对他的歌唱艺术等各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性。 本文着重研究阎维文的演唱特点。阎维文的演唱声音甜美、干净、明亮、集中、通透、有穿透力,让人听起来感到亲切、质朴、自然,有浓浓的东方韵味,他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注重把握节奏的律动规律和行腔的圆润、细腻、流畅、变化,在唱法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使之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他充分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进行探索、创新,在情感的刻画、表达上尤为突出。本文主要通过三大部分论述了阎维文的歌唱艺术及其对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贡献。 第一部分把阎维文的艺术成长与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启蒙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黄金阶段四个不同时期,主要通过阎维文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演唱作品和诸多名家老师对他的指点教诲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来介绍他的艺术成长与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部分抓住阎维文歌唱艺术中最典型、最鲜明、最具有个性特征、最具有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的部分加以总结、提炼、分析,从他具有的“中国味道”的个性音色、科学严谨且高超的演唱技法、深情细腻的艺术处理、挺拔稳重的舞台形象、真挚丰富的情感和状态、丰富多样的演唱方法和新颖艺术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研究分析他的歌唱艺术特点。并对他在某些演唱曲目的风格、语言、内涵和词曲等方面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剖析。 第三部分从阎维文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与融合、对中国民歌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对中国民族声乐的丰富创新和发展以及对军队文化建设等不同方面阐述他的歌唱艺术对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贡献。他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音乐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他从艺近30年的经历中,为我们奉献了一大批时代鲜明、内容丰富、感情饱满、引人向上,并且艺术性和音乐性很高的优秀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为中国民族男高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声音、应该怎样唱等问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阎维文堪称是当今我国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把中国民族男高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是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典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来者影响深远,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渐渐地感到了肩上的一份责任,愿意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使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欣赏阎维文歌唱艺术。
【关键词】:阎维文 歌唱艺术 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一章 阎维文的艺术成长与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9-16
  • 一、启蒙阶段9-10
  • 二、发展阶段10-11
  • 三、成熟阶段11-14
  • 四、黄金阶段14-16
  • 第二章 阎维文歌唱艺术的特点16-30
  • 一、“中国味道”、“阎氏风格”的个性音色16-19
  • 二、科学、严谨、高超的演唱技法19-21
  • 三、深情细腻的艺术处理21-25
  • 四、挺拔大气、稳重大方的舞台形象25-26
  • 五、 以真挚丰富的情感,,最佳的状态,唱出最美的声音26-27
  • 六、丰富多样的演唱方法27-28
  • 七、以新颖艺术的表现方式拓宽歌唱艺术表现领域28-30
  • 第三章 阎维文的歌唱艺术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贡献30-39
  • 一、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机融合上成为成功范例30-31
  • 二、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与融合31-33
  • 三、 对中国民歌的挖掘、整理和推广,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丰富、 创新和发展33-35
  • 四、为军队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35-37
  • 五、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宝库增添了一批经典曲目37-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1
  • 后记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印华;美声通俗民族唱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声原理[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 曾志平;传统儿歌魅力探源[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朱建军;从文字渊源物的角度对语段——记意文字类型学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张宏梁;论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陶思炎;论民俗应用的主体与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云;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张燕平;浅谈歌唱艺术的三种唱法及其风格特点[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9 张燕平;;论声乐教学中的科学发声与技巧训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崔涛;我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探论[J];甘肃高师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超;;歌唱的艺术处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3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5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8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戈;“软”系统方法论在声乐活动中的应用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2 刘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3 吴天谋;城市细部:设计原理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周维妍;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6 张向华;迈向全新的生命周期[D];重庆大学;2003年

7 许洁;循山之纹理 绘路之新绿[D];重庆大学;2003年

8 曾琳智;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性[D];湘潭大学;2003年

9 黄莺;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10 周雪丰;勃拉姆斯几首钢琴作品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7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07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d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