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门适度感”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声门适度感”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声门 适度感 演唱与教学 呼吸状态 发声方法
【摘要】:“声门适度感”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是获得完美声音的必要前提之一,“打开喉咙”、“唱在气息上”等技巧是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中高规格的演唱技巧,“声门适度感”作为对歌唱发声动力的研究,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整个歌唱运动发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喉、咽和声门状态。其中声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运动的其他部门,就西洋唱法而言,迄今为止经历了40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在十九世纪时,极富盛名的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加尔西亚(子)对歌唱时的声门状态做了详细研究,他提出的“声门冲击”学说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声门状态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一项宝贵的财富。西洋唱法在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声门状态的研究不够重视,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认知水平。 面对这种状况,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不仅阐述了“声门适度感”产生的背景及其渊源,并研究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为“声门适度感”的研究服务,深入分析了声乐演唱时“声门适度感”的生理基础、理论实质。结合沈湘老师对于“声门适度感”的诠释做出总结,“声门适度感”即在演唱过程中声门被呼出气息冲击时被动闭合的良好状态,这个状态的适度要求呼出气息与声门闭合形成适当的比例。在适当的比例之下,发出的声音才能拥有纯净的基音、丰富饱满的泛音、明亮柔和的音色。不同歌曲、不同情绪、不同音高对应着不同的声门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动态的看待“声门适度感”问题,歌唱中声门感觉适度时是这样的:1、在声门上找气不找劲儿,感觉气和声混在一起。2、嗓子上没有任何多余的劲儿3、基音纯净,泛音明亮。我们对自己声音的检查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如手,如:嗓子周围与下巴是否松弛,音色是否优美,声音是否通畅。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研究的科学性与全面性,运用与歌唱相关的生理知识,不仅深入探究了“声门适度感”的理论实质,并且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方法。笔者希望此次研究能够给当前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存在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声门 适度感 演唱与教学 呼吸状态 发声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前言8-10
- 第一章“声门适度感”的历史渊源10-16
- 第一节 “声门适度感”的理论基础10-14
- 一、加尔西亚的“声门冲击”学说10-11
- 二、沈湘“声门适度感”理念的阐述11-12
- 三、国内外关于声门状态的研究现状12-14
- 第二节 “声门适度感”的内涵及其存在的现实意义14-16
- 一、“声门适度感”的内涵14
- 二、“声门适度感”存在的现实意义14-16
- 第二章 研究“声门适度感”的生理基础16-25
- 第一节:声门状态在整个歌唱状态中的辩证地位16-18
- 一、声门的含义16-17
- 二、歌唱时声门的运动17-18
- 第二节 声门状态与呼吸状态的关系18-22
- 一、歌唱中的正确呼吸状态18-20
- 二、呼吸状态与声门状态的辨证关系20-21
- 三、“伯努利”效应对于声门运动的启示21-22
- 第三节 声门状态在歌唱中的动态变化22-25
- 第三章 对于声门非适度感的认识25-29
- 第一节 声门非适度感的产生原因25-26
- 第二节 声门非适度感的特征26-27
- 一、声带闭合无力26-27
- 二、声带闭合过紧27
- 第三节、如何改善声门闭合不良问题27-29
- 第四章 “声门适度感”在教学中的应用29-37
- 第一节 如何获得良好的声门状态29-34
- 一、完美的起音(attack)是关键29-32
- 二、一系列获得“声门适度感”的训练32-34
- 第二节 建立学生良好的呼吸机制34-35
- 第三节 注意正确的喉头位置35-37
- 第五章 “声门适度感”在演唱中的运用37-45
- 第一节 良好声门状态在艺术歌曲《阿玛丽莉》中的运用37-39
- 第二节 “声门适度感”在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中的运用39-41
- 第三节 “声门适度感”给我们的启示及其在演唱与教学中的现实意义41-45
- 一、沈湘“声门适度感”理念的启示41-42
- 二、“声门适度感”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现实意义42-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后记49-50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如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金伟;;谈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J];艺术教育;2008年02期
2 马梅;;从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谈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J];艺术教育;2008年02期
3 高月霞;;声乐演唱中的唱与演[J];飞天;2009年23期
4 郑爱华;;心理调控在声乐演唱中的意义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戴宝丽;;试谈声乐演唱中的技艺结合[J];大舞台;2010年04期
6 吕琳;;论声乐演唱中的想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年02期
7 杨姿楚;;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3期
8 范义付;;声乐演唱中气息运用误区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5期
9 张义瑶;杨婷;;论语言正音对声乐演唱的作用[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3期
10 陈喜红;;声乐技能学习中的误区分析[J];消费导刊;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史yN琳;;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的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2 宋爱民;;歌唱的方法在管乐教学中的运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匡雅玲;;浅谈“演唱风格”及其训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4 王晓莉;吴新宇;;浅析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5 李卫国;;再议高师声乐教学的定位与改革[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黄丕裕;;声乐教学要养成三种好习惯[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蔚鸫;牟学农;;在歌声中崛起、在歌声中前进——衢州市业余歌曲创作群体侃谈[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8 杨靖;;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高师合唱课训练初探[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临沂市群众文化艺术馆 王保全;开展群众演唱活动的必要性研究[N];音乐生活报;2011年
2 易凤祥;永荣矿业公司举办员工声乐培训[N];经理日报;2008年
3 张欣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08声乐系 学生;浅谈气息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N];音乐生活报;2010年
4 江玉清;声乐演唱与翻译字幕[N];音乐周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陈婉婉;邝实:唱不尽生活的美[N];安徽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苗青;省艺术家走进金华新农村[N];金华日报;2006年
7 田雷;我市夺得多项山西戏剧“杏花奖”[N];忻州日报;2006年
8 解tB;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歌唱家[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马金泉;声乐教学别再浮躁下去了[N];音乐周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静;甘为春蚕吐丝尽 愿化红烛照人寰[N];音乐生活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劲草;“声门适度感”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颖;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意识形态[D];兰州大学;2012年
3 薛丽;探究声乐演唱之美[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丽;论声乐演唱中的“松”与“紧”[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5 项圆方;声乐演唱中恐惧心理的调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张鹏;浅谈汉语发音在声乐演唱及发声训练中的作用及运用[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7 臧凤娟;声乐演唱弹性状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敏佳;想象在声乐演唱艺术中的重要性[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9 胡玲;声乐演唱跨界现象之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佳;智力因素在声乐演唱与表演中应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15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1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