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中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之分析
本文关键词:莫扎特歌剧中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之分析
【摘要】: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生于萨尔茨堡,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奇才,有“音乐神童”之称。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古典乐派三大音乐巨匠。在他短短的三十五年生命中,共创作了二十二部歌剧作品。歌剧一直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主流,他曾在一封信中写到:“歌剧对于我要先于任何其他东西。”在歌剧的创作风格上,莫扎特继承了格鲁克对歌剧的改革,同时又极具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赋予音乐以歌唱的优美性欢乐性,与此同时又隐含着悲伤。 “花腔”(Koloratur)一词源于德文,是指旋律精巧且灵活的装饰性乐句,多用于器乐曲和声乐曲中。花腔唱法最早出现在格利高里圣咏中,在十七十八世纪时,由阉人歌手将其发展至鼎盛,从而使得花腔唱法成为美声唱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腔女高音(Colorature soprano)是女高音声部中的一类,声音轻巧灵活,音色明亮华丽且富有弹性。音域往往高达g3,善于演唱声乐作品中具有快速音节走句、快速跳音以及花腔大颤音等众多花腔演唱技巧的华彩乐段。花腔女高音以其灵活、清晰、优美的音色,华丽、轻快的花腔技巧和超高音的华彩,在歌唱的众多声部中鹤立鸡群、独领风骚。 在莫扎特的众多歌剧作品中,花腔女高音的唱段并不是特别的多,但仅有的几首却都是历经两百多年经久不衰的佳品。其中“夜后”的经典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更是被称为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本文所涉及的三首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分别选自歌剧《后宫诱逃》和《魔笛》。这两部作品均是用德语创作的,在他的歌剧创作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后宫诱逃》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德语歌剧,开创了德国本土歌剧的新纪元,《魔笛》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一部集大成的音乐作品,给他带了了巨大的荣耀,被誉为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财富”。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莫扎特的生平及歌剧创作,在这一章中笔者对莫扎特的生平、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等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让读者对莫扎特及他的歌剧创作生涯有个初步认识。第二章为“花腔”唱法及莫扎特花腔歌剧作品。在本章中笔者首先介绍了“花腔”唱法的定义、花腔演唱技巧及训练方法,接着分别从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和《魔笛》的创作背景、剧情梗概、特点与意义等三个方面做了简单阐述。第三章为歌剧《后宫诱逃》中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从人物角色、曲式结构及演唱技巧等三方面对本部歌剧中的一首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第四章为歌剧《魔笛》中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的分析,同样从人物角色、音乐结构及演唱技巧等方面对两首歌剧中的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进行分析。在第三、四章中,笔者通过搜集材料,同时结合自身在演唱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与诠释,对莫扎特的生平、音乐特点、演唱风格等进行分析、研究,更深入地完善声乐理论界对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弥补理论方面的不足,以期更充分的发挥作品应有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 花腔女高音 经典唱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6.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2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0
- 三、论文研究计划10-12
- 第一章 莫扎特及其歌剧创作12-23
- 第一节 歌剧的产生及早期发展12-16
- 第二节 莫扎特及其歌剧创作16-23
- 第二章 “花腔”唱法[1]及莫扎特花腔歌剧作品23-31
- 第一节 “花腔”唱法与花腔演唱技巧23-26
- 第二节 莫扎特花腔歌剧作品26-31
- 第三章 歌剧《后宫诱逃》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分析31-45
- 第一节 人物特点分析31-32
- 第二节 《啊,我正在恋爱》音乐结构与演唱分析32-45
- 第四章 歌剧《魔笛》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分析45-69
- 第一节 人物特点分析45
- 第二节 《不要惧怕,,我的孩子》音乐结构与演唱分析45-57
- 第三节 《复仇的火焰在胸中燃烧》音乐结构与演唱分析57-69
- 结语69-71
- 注释71-72
- 参考文献72-7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南;;波普和达姆劳[J];歌剧;2011年09期
2 翟];;萨尔茨堡絮语(下)[J];世界知识;2011年17期
3 李建华;;莫扎特的故事(下)[J];儿童音乐;2011年08期
4 谢黎华;;莫扎特的歌剧风格形成与歌剧剖析[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5 石无鱼;;谁毒死了莫扎特[J];科学与文化;2011年09期
6 ;陶哲轩:数学界的莫扎特[J];数学大王(中年级版);2006年05期
7 梁亚西;;论莫扎特歌剧风格的理论诠释与演唱实践[J];大家;2011年16期
8 肖复兴;;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J];音乐生活;2011年08期
9 Nathan;;音乐的故乡萨尔斯堡[J];城色(风尚);2011年07期
10 赵亮;;爱:莫扎特的音乐之魂——解读《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KV282)Adagio乐章[J];钢琴艺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榛;;西塔尔琴与西方音乐的相遇——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熊源伟;;城市品格与戏剧生态——深圳实验戏剧报告[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3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孙振华;张浩;;音乐改变心灵基因——音乐在胎教和早教中的作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齐海东;;我是怎样讲授《交响乐欣赏》课的[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史晓风;;替至善兄了一遗愿[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7 黄虎威;;四部和声写作规则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闻樱;;试论音乐史料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王评章;;《沧海争流》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史剧创作的突破[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小敏;;谈钢琴教学中对弹奏音色的把握[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文;这里是“小小莫扎特”[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陈海鸥 编译;听莫扎特音乐不一定使人变聪明[N];科技日报;2010年
3 谭薇 编译;是谁杀死了莫扎特?[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姜澎;听莫扎特让孩子更聪明?[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晋雯雯 宋卫云;让莫扎特在孩子面前活起来[N];音乐生活报;2011年
6 罗国平;只爱莫扎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莫扎特的辉煌、失望和潦倒[N];光明日报;2005年
8 张熙觉 编译;“莫扎特”治病独具魅力[N];健康报;2001年
9 詹斌;充满阳光的伟大心灵[N];青海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一座音乐馆的“公益价值”[N];青岛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诸薇娜;音乐认知研究及其计算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3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 刘刚;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自闭症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颐;试论莫扎特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汪月丽;莫扎特喜歌剧女性角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 孙雪宁;莫扎特歌剧中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翔;莫扎特声乐作品用于教学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青;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蒙蒙;《莫扎特歌剧<魔笛>艺术特征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洁;神来之笔[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8 张云玮;莫扎特简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熊静媛;关于莫扎特三部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风格特点的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刘文卓;莫扎特艺术歌曲戏剧性因素及其演唱探微[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34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03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