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之韵—合唱中的弹性节奏
本文关键词:灵动之韵—合唱中的弹性节奏
【摘要】:摘要:弹性节奏,既是使音乐表演艺术魅力提升的很重要的一种手法,更是使合唱艺术魅力提升的很重要的一种手法!于是,弹性节奏运用的得当与否,便也成了判断与衡量一个指挥者优劣或风格的重要因素。 合唱的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对于合唱作品的研究成果也是蔚为大观,但是迄今为止,对以合唱作品中的弹性节奏的研究却较为匮乏。由于合唱教材本身往往缺乏对弹性节奏的产生、运用、相互间的差异等细致地解释,势必影响学生在合唱演唱过程中的高度统一和协调性。因此,从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对合唱作品中的弹性节奏,以及弹性节奏的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做一些广泛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于合唱教学中选择作品,把握作品的含义和思想感情,还有指导学生学习并进行演唱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它们相互间规则的差异做深入了解既有助于在教学中对作品的含义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清晰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提高演唱的质量和作品的艺术性。 在表演艺术中,弹性节奏因素因其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得我们很难判断其对错。这种特殊的音乐处理无法像音乐中的音高一样准确地记录在乐谱上,在理解演绎作品时往往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在弹性节奏的“度”的掌握上,一些细微的差异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本文从合唱到节奏,再具体的讨论如何掌握合唱中的弹性节奏这一角度出发,主张在合唱的排练过程中应该遵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教学的环节让学生从听觉、节奏律动感和技术训练三个方向出发,结合弹性节奏的二度创作处理对于合唱者更自如地表现作品中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合唱作品 弹性节奏 合唱教学 教与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8
- 第一章 合唱的历史意义及作用8-12
- 一、合唱的历史意义8-12
- (一) 合唱的定义8
- (二) 合唱的特殊性8-10
- (三) 合唱起到的作用10-11
- (四) 节奏在合唱中的作用11-12
- 第二章 弹性节奏的含义及其具体运用12-21
- 一、弹性节奏含义12-19
- (一) 有一定伸缩性的节奏叫做弹性节奏12-13
- (二) 规则节奏,弹性节奏,自由节奏13-14
- (三) 弹性节奏的分类与运用14-19
- 二、弹性节奏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19-21
- 第三章 弹性节奏因素在不同时期合唱作品中的表现特征21-25
- 一、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21
- 二、巴洛克时期(1600—1750)21-22
- 三、古典时期(1750—1820)22-23
- 四、浪漫主义时期(1820—1900)23
- 五、印象至现代主义时期23-25
- 第四章 弹性节奏在合唱作品的具体运用25-34
- 一、弹性节奏在中国作品中的运用26-28
- 二、弹性节奏在当代流行作品中的运用28-34
- 第五章 合唱训练中弹性节奏运用的问题与解决34-42
- 一、对合唱指挥的训练34-36
- 二、指挥的肢体动作训练36-37
- 三、对合唱者的训练37-38
- (一) 视唱练耳的训练37-38
- 四、排练中的训练38-41
- (1) 练声38-40
- (2) 技术性合练40
- (3) 艺术表现40
- (4) 重点段落重点雕琢40-41
- 五、指挥者与合唱者的关系41-42
- 第六章 弹性节奏在中小学合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42-51
- 一、让学生明白弹性节奏与音准的关系45-47
- 二、让学生明确弹性节奏与和声训练的必要性47-48
- 三、把握好作品中的律动关系,,做好教学实践48-49
- 四、欣赏中的合唱教学49-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炳杰;申育林;;论欧洲合唱艺术的“和谐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刘丹;毕武胜;;论学生合唱综合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童江梅;;论合唱训练的着力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5 刘俊;陈明友;;论气势恢宏的中国唐朝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6 丁一凡;;浅析“中国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李琴;;初探合唱中演唱者的角色感——以《黄河大合唱》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邵宁;;指挥训练“纯粹型”业余合唱团的探索与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顾晓华;;中小学合唱训练方法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金鑫;;风箱——手风琴的灵魂[J];北方音乐;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扬;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付晓东;和谐与协和的历史演进与验证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张晓松;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8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9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林正梅;20世纪50--80年代中韩钢琴作品创作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小燕;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和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英霞;小说《金瓶梅》的音乐史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欣廷;尚德义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兴东;合唱作品案头工作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浦凤;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青;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初步构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2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2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