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中音咏叹调分析
本文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中音咏叹调分析
【摘要】:《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作家博马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这部话剧在1784年的巴黎首演中获得空前成功并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的话题。剧情描写的是一段仆人与贵族为封建腐朽礼教做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从小对权贵就有叛逆心理的莫扎特对这类观点深有同感,他一眼看中了剧本中的“费加罗”,认为将此剧改为歌剧准没错,于是他邀请才华横溢的诗人罗左伦·达·庞特对脚本进行了改编,经过六周的努力将其改编成了歌剧。1786年5月1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大获成功。 本文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演唱方法为研究体,以这部歌剧创作的社会背景和艺术文化背景为基础,再以其中的两首男中音咏叹调《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与《再不要去做情郎》为例,对其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在深刻了解这部作品的同时能够掌握如何演唱男中音咏叹调才能更好诠释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正文分三个部分: 首先对莫扎特的生平、创作特点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艺术背景进行了论述;接着对这部作品的剧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中《再不要去做情郎》和《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两首男中音咏叹调进行了音乐、人物创作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分析。最后从音色、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入手以《再不要去做情郎》和《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两首男中音咏叹调为例,总结出了如何演唱才能更好的表达作品、感染观众、和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 通过分析,我认为如果要想把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演绎的惟妙惟肖首先得对作者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了然于心,然后对作者的作品剧情、音乐艺术特点进行深刻的分析,再运用适当的演唱方法生动的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使得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展现出歌剧的魅力无穷。
【关键词】:费加罗 男中音咏叹调 音乐分析 演唱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
【目录】:
- 目录4-5
- Contents5-7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9
- 引言9-11
- 第一章 莫扎特和他的作品11-14
- 1.1 音乐巨匠莫扎特11-12
- 1.2 莫扎特作品的艺术特点12-14
- 第二章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历程14-17
- 2.1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创作的时代背景14
- 2.2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创作的文化背景14-15
- 2.3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历程15-17
- 第三章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中音咏叹调的艺术特点分析17-24
- 3.1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剧情介绍17-19
- 3.2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中音咏叹调的音乐艺术特点分析19-24
- 第四章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主角费加罗的形象塑造和思考24-30
- 4.1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主角费加罗的人物形象塑造24-27
- 4.2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主角费加罗的艺术形象思考27-30
- 第五章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中音咏叹调的演唱研究30-37
- (一) 在演唱中如何处理力度对比30-31
- (二) 在演唱中如何处理音色对比31-32
- (三) 在演唱中如何处理速度的变化32-35
- (四) 在演唱中如何处理情感变化35-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3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
- 致谢40-41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1-44
- 附录44-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萨尔茨堡絮语(下)[J];世界知识;2011年17期
2 李建华;;莫扎特的故事(下)[J];儿童音乐;2011年08期
3 谢黎华;;莫扎特的歌剧风格形成与歌剧剖析[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4 石无鱼;;谁毒死了莫扎特[J];科学与文化;2011年09期
5 ;陶哲轩:数学界的莫扎特[J];数学大王(中年级版);2006年05期
6 梁亚西;;论莫扎特歌剧风格的理论诠释与演唱实践[J];大家;2011年16期
7 肖复兴;;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J];音乐生活;2011年08期
8 Nathan;;音乐的故乡萨尔斯堡[J];城色(风尚);2011年07期
9 赵亮;;爱:莫扎特的音乐之魂——解读《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KV282)Adagio乐章[J];钢琴艺术;2011年08期
10 甄珍;;关于音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的思考——由莫扎特之死引发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磊;;浅谈男中音的声乐教学与训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张玉榛;;西塔尔琴与西方音乐的相遇——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熊源伟;;城市品格与戏剧生态——深圳实验戏剧报告[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4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孙振华;张浩;;音乐改变心灵基因——音乐在胎教和早教中的作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齐海东;;我是怎样讲授《交响乐欣赏》课的[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史晓风;;替至善兄了一遗愿[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8 黄虎威;;四部和声写作规则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闻樱;;试论音乐史料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王评章;;《沧海争流》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史剧创作的突破[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文;这里是“小小莫扎特”[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陈海鸥 编译;听莫扎特音乐不一定使人变聪明[N];科技日报;2010年
3 谭薇 编译;是谁杀死了莫扎特?[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姜澎;听莫扎特让孩子更聪明?[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晋雯雯 宋卫云;让莫扎特在孩子面前活起来[N];音乐生活报;2011年
6 罗国平;只爱莫扎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莫扎特的辉煌、失望和潦倒[N];光明日报;2005年
8 张熙觉 编译;“莫扎特”治病独具魅力[N];健康报;2001年
9 詹斌;充满阳光的伟大心灵[N];青海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一座音乐馆的“公益价值”[N];青岛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陶立新;论威尔第晚期歌剧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的继承与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3 诸薇娜;音乐认知研究及其计算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4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5 刘刚;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自闭症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颐;试论莫扎特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江鸣;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中男中音的演唱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3 汪月丽;莫扎特喜歌剧女性角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4 李翔;莫扎特声乐作品用于教学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雄鹰;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中音咏叹调分析[D];山西大学;2012年
6 黄青;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唐蒙蒙;《莫扎特歌剧<魔笛>艺术特征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洁;神来之笔[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9 张云玮;莫扎特简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熊静媛;关于莫扎特三部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风格特点的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136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3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