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紫阳民歌音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0 12:03

  本文关键词:紫阳民歌音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紫阳民歌 音乐现象 技术规律


【摘要】: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中已有描述汉水流域的民歌了。在长期的移民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紫阳民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乐风格。2004年,紫阳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歌)之乡”。2006年,紫阳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歌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像小溪一样时刻处于“流”态,所谓“流水不腐”就是这个原因。如今,民歌的生态环境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歌本身的衍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处于即将“断流”状态。因此,新时代紫阳民歌的“活”态传承就显得尤为关键,让它即沿着传统风格义融入时代生活元素向前发展。新时代的各种音乐元素铺天盖地的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但我们对传统却了解的越来越少了。为此,文章从传统紫阳民歌的曲调入手,对各种音乐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并挖掘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一些技术性规律,以期为新时代的紫阳民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共分五章,三个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首先探讨紫阳民歌产生的地理、历史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审美理念。其次,通过传统审美理念与现代审美理念的对比得出紫阳民歌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最后,从宏观上对紫阳民歌的各种体裁做一简单概述。 第四章为第二部分,也是文章重点。结合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分析理论,对紫阳民歌曲1调中的各种音乐现象做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在旋律上,从音程、节奏、节拍、润腔、衬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其特点;调式上,围绕徵调式和羽调式展开分析,把两种主体调式的各种表现性及变化性做了详细分析;曲体结构上,以乐段为中心,详细解读各种不同结构的乐段构成规律及表现性;多声现象的探索上,以劳动号子和锣鼓歌中的多声现象为依据,分析它的形成原因、组合方式、和音特点。 第五章为第三部分,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通过第四章音乐现象的分析与整理,探寻现象背后的一些“技术规律”。旋律发展中的重复、变奏、动机贯穿、“拱形”等手法;结构发展中的句法对比、“赶句子”的内部扩充和阻碍终止的外部扩充等手法;调变化上的接近西方和声体系的转调四环节等。这些技术手法的探寻其实是对紫阳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音乐逻辑思维的一种发掘,把这种逻辑思维上升到技术理论的高度,用来指导新时期紫阳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银波;余海章;;陕南紫阳民歌总体音乐特征[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王洁;;略论山歌润腔之表现功能[J];电影评介;2007年05期

3 任也韵;节奏因素对节拍结构的影响[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Z1期

4 冯亚兰;陕南山歌结构浅析[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4年04期

5 董学民;论五句子歌的形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李吉提;再谈线性音乐的线性分析技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7 徐平;方言与民歌刍议[J];民俗研究;2004年02期

8 廖家骅;重复和音乐美的创造[J];人民音乐;1990年04期

9 王卫东;杨银波;;陕南紫阳“锣鼓歌”音乐技术探究[J];文艺研究;2008年06期

10 唐朴林;神秘的六十四——《周易》“阴阳”说与节拍[J];中国音乐;199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平;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66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66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