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嵇康《琴赋》之“声无哀乐”解读

发布时间:2017-11-16 09:29

  本文关键词:嵇康《琴赋》之“声无哀乐”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嵇康 声无哀乐 美学思想 价值


【摘要】: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对《琴赋》的理论内涵、《琴赋》中“声无哀乐”的美学基础、实践基础以及《琴赋》的史学价值等相关内容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论述。在分析相关内容史料的基础上,阐述《琴赋》的古琴审美核心:“声音不表现人的哀乐情感”,而表现的是“声音协和的自然属性”。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琴赋》的理论内涵,分别从音乐的本质属性和嵇康亦儒亦道的美学思想两方面论述。嵇康在社会生活以及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平和之美、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他在处事态度上以及修身养性上一贯遵循“越名教而任自然”、“任自然以托身”。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信奉阮籍在《大人先生传》里说的“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意思是说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重要,嵇康在音乐审美中则主张“自然之和”、“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的平和心声。而之所以嵇康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成为一朵奇葩也正是由于他的美学思想中既存在儒家思想的可知性,也存在着道家思想的不可知性;既肯定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否定了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儒家礼教。这种亦儒亦道的美学思想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琴赋》声无哀乐的美学基础。“以和为美”是《琴赋》美学思想的核心。《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嵇康的创作过程以“和”作为中心来论乐,来表现音乐的“自然之和”,并强调“声无哀乐”这一主张。由于道家思想对于嵇康的影响,使他产生“宣和情志”的玄学理念,通过《琴赋》中对于意境的描述,抒发自己欲摆脱世俗、好仙乐道的美好向往,嵇康继承老庄的养生思想,并通过实践完成《养生论》的创作,使之成为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全面且系统的养生专论。 第三部分:论述《琴赋》声无哀乐审美理论的实践基础。主要从嵇康的古琴的演奏实践、古琴的创作实践、古琴的传授实践三方面阐述。 文章最后部分是对《琴赋》的史学价值进行归纳总结,无论从最早的徽位记载到琴曲的记载与归类、再到多声因素的记载与归类,还是《琴赋》中所蕴藏的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无不为我们今天探求音乐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本质带来深刻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1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民;赏诗品乐[N];中国审计报;2003年

2 巩小强;钢琴教学中的“否定原则”[N];音乐周报;2001年

3 高长山;再听琴声心曲[N];人民日报;2010年

4 秦序;中国琴乐觅知音[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田红玉 黄轶锋;古琴如何奏新曲[N];中国艺术报;2003年

6 王治理;《论衡》的文艺鉴赏思想[N];文艺报;2005年

7 赵俊玲;填补《文选》学研究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郭广阔;“三绝”画宗——顾恺之[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臧要科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诗意逍遥与不可承受之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刘火;精神阿谀的当代大赋[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王维;“心”与“声”的解读[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嵇康《琴赋》之“声无哀乐”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旭;《声无哀乐论》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相通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梅梅;嵇康与《声无哀乐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俊;嵇康名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高萍萍;汉魏六朝赋的音乐描写及其音乐美学思想[D];暨南大学;2010年

6 鲍恩洋;六朝咏物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龙勋;乐器与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8 徐海东;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基础[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赵蕾;魏代大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林林;嵇康与阮籍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191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91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