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郭文景交响乐《蜀道难》复调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7 15:26

  本文关键词:郭文景交响乐《蜀道难》复调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郭文景 《蜀道难》 模仿复调 新型对位织体 结构力 川剧高腔


【摘要】:郭文景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创作题材广泛且数量丰硕。在他早期作品中,巴蜀风格构成其作品基本特色,如《川崖悬葬》、《川江叙事》等。在巴蜀系列作品中,尤以《蜀道难》Op.15(1987)影响最为突出。因此,本文以该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复调技术的角度深入观察其作品中对这一技术的灵活运用,并由此挖掘出复调技术在该作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音乐时代的发展,音响、节奏等要素在作品创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传统和声、调式等功能性原则却已产生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整部作品中结构力的控制所寻求到的音乐结构之美感。这时,音色特性、织体变化等在音乐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蜀道难》中的“线性织体”、“点描”等要素正是这一结构原则的具体表现,这也构成了音乐横向发展中新的基本形态。而在其纵向发展中,运用对不同类型音响的融合、冲突等方式来形成立体化的音乐形态。在此曲中产生的新型对位织体形式便基于此原则。至此,一纵一横两种形式在音乐发展中形成各自新的陈述方式。这些变化并不与传统对位法中所强调的“对立与统一”原则相矛盾,反而是在传统基础上,使其更加丰满。 本文将《蜀道难》中复调技术的灵活运用分为模仿复调技术与新型对位织体技术两大类别加以论述。随着音乐基本要素的不断创新,传统对位法则中的一些原则亦被不断丰富、拓展。为传统复调技法注入了新活力,使其应用空间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为作曲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蜀道难》的创作中,其多声部结构布局与节拍、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的结合,都充分体现出富于逻辑性的复调思维。复调思维与结构控制方式是其创作中的重要结构手段之一。本文除研究其基本复调技法外,还就其如何将复调性结构思维、中国特色川剧高腔以及西方交响乐队等音乐形式有机融合的创作思维加以探讨。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的研究来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课题的关注。也是对20世纪多方位、多角度复调对位研究的不断充实。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孟东;对20世纪音乐中复调复兴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2 刘永平;;论线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刘永平;;论多调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刘永平;;论微型复调及其卡农新形态——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龚晓婷;;陈怡四部混合室内乐的复调技法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朱世瑞;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表现形态(一)[J];音乐研究;1987年01期

7 朱世瑞;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表现形态(二)[J];音乐研究;1987年02期

8 朱世瑞;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表现形态(三)[J];音乐研究;1987年03期

9 张旭冬;九重奏《玄黄》中的微型卡农技法探究——兼及微型卡农的艺术表现风格与结构原则[J];音乐研究;2002年03期

10 侯康为;袁伟;;复调音乐中的结构主义美学[J];音乐研究;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196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196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7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