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因素在声乐演唱与表演中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4 00:16
本文关键词:智力因素在声乐演唱与表演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著名作家福楼拜精辟的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①可见,科学和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科学家也很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由数学公式组成”。②他常常和量子论的创始人普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钱学森会吹圆号、弹钢琴,他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有美学。”③乔治·萨顿也说过:“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④其实艺术与科学之间完全是可以沟通、交流、融合的,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线性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虽然科学不等于艺术,但是艺术需要科学的支撑和帮助。 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把“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希望警示子孙后代能时刻认清自己。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的科学,从它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是否成才取决于其智慧行为中的两种心理机能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此其中,认知性机能系统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人们把具有这种机能的诸多心理要素统称为智力因素,他们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⑤这些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声乐的学习也带来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声乐学习、工作、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会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的智力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去解决声乐学习、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我们如何提高培养自己的智力以及如何在我们声乐演唱和表演中应用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有很多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完成不同的任务,他们相互独立也相互作用。比如在我们的听觉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加工模块用以处理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在视觉系统中处理颜色、形状、运动等的模块。我们的心理很像一个大大的“工厂”,它将世界分割成不同部分并且分别进行加工,这些加工的产品最终又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唱和表演。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乐记·乐本篇》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其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①大意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音乐与政治生活有关,可以反映政治。歌唱是人类最自然表达音乐的方式,所谓以歌送声,以歌传情,以歌叙事。但是不少人往往比较重视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很容易忽略基本的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智力因素在声乐中的应用,决定着歌唱者对自身生理的感觉、情感的表达,对于歌唱者的技术水平能否有更高层次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体是一件由人的智力来调控的天然乐器,如何更好的发挥我们这件天然的乐器,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更好的结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②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我个人认为是“七分材料,三分技术”,那们“材料”是指什么呢?就是“智力”的学习和培养。“三分技术”指歌唱和表演中所需的技巧。也许可以简单的这样说,在声乐演唱与表演中,用歌来演,有心来说,用脑来唱。音乐是种心灵的交流,人的音乐活动直接与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相连,智力因素在声乐的演唱和表演中的作用可见一般。我们的大脑为我们构制了一张地图,当我们在音乐的王国里畅游时,地图提供给我们综合的概要,给了我们定位,告诉我们要去哪里,以及如何去那里;基于我们想去地方的仔细思考,它告诉我们到达地点的最好路线,,它也可能为我们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路线和目标,给我们带来新的音乐天地,声乐的天堂。能够切实可行的加强智力因素等相关方面的训练,将声乐表演和演唱所具有的感性知觉上升到理性的智慧,对于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和对作品的驾驭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小林;;声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6期
2 洪俊梅;;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8年32期
3 刘畅;;民族声乐学习中科学化与民族化的辨证关系[J];黄河之声;2009年14期
4 王必主;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音乐;2004年03期
5 陈金华;;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08年15期
6 杨丽婷;;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因素[J];音乐生活;2008年10期
7 赵大刚;;朗诵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0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天顺;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歌唱人才的具体实践[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20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22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