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散乐”若干问题考论

发布时间:2017-12-08 03:35

  本文关键词:“散乐”若干问题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散乐 形态 文献 杂剧 考论


【摘要】:散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伎艺门类,其历时之长、辖设之广、魅力之大在中国古代伎艺史上都是罕见的。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散乐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 第二章“先秦两汉散乐新论”以秦汉时期的散乐形态为“考论”对象,认为当前的研究普遍将秦汉散乐内涵“扩大化”,存有以隋唐散乐观念“量”秦汉散乐伎艺之嫌。本章立诸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论述秦汉散乐的历史形态:先秦两汉散乐是“诗”“歌”“舞”“奏”四位一体而以“舞”为主的“次雅”之乐。 第三章“散乐文献思辨”以任半塘先生《唐戏弄》对“俳优歌舞杂奏”“散妓”的解析为讨论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解读方法。“俳优歌舞杂奏”不是“俳优”“歌舞”两种伎艺的“杂奏”,“俳优”“歌舞”“杂奏”实为三种并列的伎艺类型,三者合为杜佑对唐代散乐的内涵阐释。唐代“散妓”不是对女演员的称谓,而是侧重女性表演的散乐伎艺,又可书曰“散伎”。“散妓”更不是“散乐”(优人)的前身,“散乐人”“散乐女”“散乐妓”“散乐家”皆是对散乐表演者的简便化称谓,“散乐”(优人)是“散乐人”的进一步演化或简化,此现象最迟出现于隋唐时期。宋元“散乐”(优人)有多种类型,而“路歧散乐”是“散乐”(优人)的主要构成和主流称谓。 第四章“散乐与杂剧”分析了散乐和杂剧存在的三层关系。“杂剧”从名称构成到内涵指涉同于“杂戏”“杂伎”“杂技”“杂乐”等称谓,“杂剧”之名是作为简便化、模糊化概称散乐伎艺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此为杂剧始义所在。杂剧与散乐在唐宋、元和明代前中期、明代后期呈现出不同的舞台关系,三种舞台形态昭示着杂剧的“生长”历程。散乐是中国俗化伎艺的“集合”,杂剧则是中国古代俗化伎艺(或散乐)的“化合”产儿。杂剧称名的问世、杂剧伎艺的“生长”和杂剧艺术的成熟皆与散乐存在着莫大的关联,散乐是杂剧的“母体”。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维昭;;汉代散乐、百戏与汉代俗乐运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李清泉;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与备茶图的礼仪功能[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3期

3 邱国斌;辽代散乐考略[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02期

4 张涛;秦始皇陵园最新考古发现的几件与体育活动有关的珍贵文物──铜鼎和百戏陶俑[J];体育文史;2000年04期

5 康保成;;先秦的散乐与夷乐[J];文化遗产;2008年03期

6 钱志熙;;南北朝隋代散乐与戏剧关系[J];文史知识;2010年06期

7 钱志熙;;南北朝隋代散乐与戏剧关系札论[J];文学与文化;2010年01期

8 黄竹三;论泛戏剧形态[J];文学遗产;1996年04期

9 黄天骥;元剧的“杂”及其审美特征[J];文学遗产;1998年03期

10 董国炎;大行散乐作场图探讨[J];文学遗产;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祝波;辽代散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 张凯;山东沂南北寨汉墓中的乐舞百戏[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3 朱庆庆;汉唐散乐的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264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264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