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了独特的魅力,既有北方民歌之高亢、明亮、奔放、豪迈的风尚,又有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靓丽、悠扬之韵味。信阳民歌是一种典型的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民族民歌。 本文首先采取文献资料法的形式搜集整理出近年来学界关于民歌保护问题的有关文献,确定民歌传承保护研究所选择的主要角度和理论观点,然后整理出近年来有关信阳民歌的研究性文章,了解信阳民歌的研究现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本文所要选择的角度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信阳民歌的自然历史生态环境、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特点;分析信阳民歌特定的传承语境;就信阳民歌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传承保护对策。 信阳民歌与信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它们记录了信阳人民的酸甜苦辣,真实的反映了信阳人民的心声,是信阳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劳动之时或劳动之余解闷娱乐的最主要的方式。人们用他们口中的民歌来歌唱爱情、宣传革命,新时期人们又用自己口中的歌来歌颂党和自己的幸福生活。巍巍大别山横亘信阳,诗人兼信阳民歌大王陈有才说,信阳民歌都姓“山”,说的是信阳民歌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兼具豫风楚韵特征的当地方言是传唱信阳民歌的物质载体,信阳民歌把信阳人热情、善良、坚韧、风趣幽默的性情展露地淋漓尽致,并且,信阳民歌紧跟时代步伐,总是能够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心声。 从语境研究的角度看,信阳历史悠久,地域文化深厚,信阳民歌有其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传统社会时期,田间地头、山坡和村落是信阳民歌最主要的传唱空间,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和信阳茶叶节的举办,信阳民歌的表演空间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村落、田间地头和山坡,又增加了旅游场地和正规舞台两个表演空间,原来的表演空间正悄悄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即信阳民歌的传承语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我们不得不接受信阳民歌正从民众的生活中淡化这一事实。但是,笔者看到,其实在民间,那些有着强烈地域文化归属感的文艺工作者和优秀的信阳民歌歌手们,他们的行动和努力在让信阳民歌依然活着。信阳有一大群优秀的乡土诗人,他们不断地从信阳民歌中汲取母题和语言技法,使其创作的诗歌从整体上体现出信阳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产生了在全国诗歌界极具影响力的“信阳诗歌方正”现象。与此同时,这些乡上诗人又用自己的诗歌来反哺信阳民歌。另外,信阳各县市和乡村还有不少优秀的民歌歌手,他们用自己的歌喉引起了世人对信阳民歌的关注和喜爱。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看到,在乡村,那些原本是民歌最主要的演唱者者——农民,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很少唱民歌,信阳民歌的传承依然面临巨大的危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刻不容缓。例如重视对民歌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引民歌进当地中小学课堂,向年轻一代普及本土文化的知识;因势利导,让民歌文化与信阳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结合发展,取得双赢局面;激活当地民俗活动,让民歌在当地村落再度响起来。总之,信阳民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功在民间,各部门应注重加强合作和沟通,让信阳民歌能扎根民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余水;;走进信阳 品读豫南民歌 张德光:信阳民歌的“辞海”[J];广播歌选;2010年02期
3 陈有才;;走进信阳 品读豫南民歌 大别山民歌都姓“山”[J];广播歌选;2010年02期
4 肇毓龙;;现代城市背景下对原生态民歌歌手发展的思考[J];广播歌选;2010年03期
5 莫幼政;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遗憾与创新 论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繁荣[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王杰;;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杨民康;陈颖;;布朗族民歌新世纪初发展变异状况的调查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常晓虹;;信阳原生态民歌述略[J];今日科苑;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娅玲;豫南民歌的风格与演唱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2 杨荆州;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演唱技巧[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田李隽;侗族民歌传承主体的生存境况与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雅琴;论我国新时期民歌的审美特征[D];扬州大学;2007年
6 薛瑾;旅游中的民歌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白洁;人口较少民族民歌传承的民族志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张欣欣;内蒙古科尔沁地方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彭小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兴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71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27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