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出处:《四川戏剧》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研究已经从单一学科的精准阐释,发展为多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的多维度多向度多理论层面的综合论辩,正如福楼拜所言:"艺术同科学在山脚分开,而在山顶会合。"如果一个学习声乐表演的人,只注重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研究和借鉴,缺乏生活体验和文化修养,那将只是工匠技术的传承。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分析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具体评析实际操作中的相关问题,期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3SB0034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一、相关概念阐释(一)音乐美学的涵义音乐美学是从整体上对音乐的本质和规律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学科,它与美学和音乐学范畴内的学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音乐美学的发展,离不开美学、音乐学领域营养的供给,同时也在吸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金雷;;谈歌唱中共鸣的构成与运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于广壮;;对提升音乐专业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4期
4 周正军;;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5 杨曦帆;;近20年“藏彝走廊”乐舞研究述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李晖;;简析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7 王婷;;试论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J];北方音乐;2009年03期
8 张妮;;声乐表演艺术之管窥[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9 宋戚;;也看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划分之一二——品读《漫谈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划分》[J];北方音乐;2010年08期
10 刘月;何玉;;声乐艺术中的“听”之我见[J];北方音乐;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5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郑俊晖;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单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海萍;改革开放以来女中音声乐文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娜;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毅;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珊;从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的歌唱艺术看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玲莎;新中国二胡演奏家音乐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江奇;润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娅卓;邯郸“街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敦广;王志华;;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李智萍;;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詹桥玲;民族声乐的润腔美[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刘金刚;刘爱民;张银生;;浅谈电影与音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5 汪湖;中国音乐学院、湖南省文化局联合举办民族声乐训练班[J];中国音乐;1981年02期
6 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年04期
7 吕呐;民族声乐训练班胜利结业[J];中国音乐;1981年04期
8 周大风;漫谈字正腔圆[J];中国音乐;1983年01期
9 任风秋;略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郭克俭;民族声乐男声的几种演唱模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英;;二十世纪西方女性文学的审美特征[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刘同为;花家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武术套路演练中的体现[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田茂军;陈蓉;;论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宗元;;论楚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苏保华;;古代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王湘桂;庄金水;;企业文化的审美思考—崇高、和谐,优秀企业文化的审美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胡芝风;;看梅花奖演员的表演 谈中国戏曲表演审美特征 评陈霖苍、黄孝慈、沈铁梅的表演[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10 胡兴林;;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金惠子;民族声乐文化的优秀传承者——黑力[N];音乐生活报;2011年
3 安塞县王家湾中心学校 郭世杰;“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N];延安日报;2011年
4 石惟正;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0年
5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6 纪太年;喻继高作品的审美特征[N];中国文化报;2005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范昕;杨学进 扬歌海上[N];文汇报;2010年
8 文科;节奏感,书法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N];内蒙古日报(汉);2004年
9 本报记者 黄聪 金惠子;著名声乐教授王士魁用心传接民族声乐的圣火[N];音乐生活报;2010年
10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2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丁立威;论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4 汪平;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及其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胡根红;中国古代小品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小青;东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8 杨新刚;经济理性主义与90年代新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袁洁玲;探源动画之“魅”[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梅;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声、韵”[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姚雅琼;在温和与固执之间[D];兰州大学;2008年
3 秦红梅;宋代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D];山西大学;2007年
4 张静;城市特色景观的公众审美判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燕;张抗抗创作论[D];苏州大学;2005年
6 杨媚;《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解读[D];暨南大学;2006年
7 潘娣;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审美特征[D];郑州大学;2007年
8 潘红艳;论电视散文的审美价值及传播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刚;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及审美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熊露霞;传统京剧音乐的审美特征[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311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31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