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用”与“制度”的博弈——佛教音声的历史流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为用”与“制度”的博弈——佛教音声的历史流变研究 出处:《中国音乐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为用—制度 佛教音声体系 伎乐供养 历史流变 国家在场
【摘要】:在佛教戒律之于僧尼"不得动乐"的规制中,印度佛教音声体系是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释俗交响系统;中土佛教音声是在印度佛教音声体系内所做出的元素置换过程,但却在周围"制度环境"的不断更替中经历了"僧尼非乐——僧尼破戒奏乐——伎乐供养僧尼化——俗曲佛用成为传统"的流变过程,原来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系统逐渐演变成僧尼独自完成。伎乐供养僧尼化并渐趋形成南北区域的地方性选择;当下诵经、器乐供养两大系统实为佛教音声体系流变之后的接衍、简化。佛教音声的历史发展表明:为用是佛教音声生存之本,制度是佛教音声为用之生态框架,为用与制度的博弈是佛教音声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联的根本动因,亦是国家在场下佛教音声流变研究的重要维度。
[Abstract]:In the regulation of Buddhist precepts to monks and nuns, the sound and sound system of Indian Buddhism is a symphonic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of customs, which is completed by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monks and customs. Chinese Buddhist sound is a process of element replacement in the sound system of Indian Buddhism. However, in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the surround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t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monks and nuns fel-monks and nuns break the precepts to play music-trick music to support monks and nuns-vulgar music Buddha used to become the tradition", originally by the monks. The system completed by two different group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monastic and nuns alone. The local choice of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was gradually formed. At present, chanting, instrumental music to support the two systems after the evolution of the Buddhist sound system, simplifi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ound shows that: to use is the basis of the survival of Buddhist sound. Institution is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of Buddhist sound and sound, and the game between use and institu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change of Buddhist sound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secular music,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e study of the change of Buddhist sound under the national field.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PSSR,编号2012329)资助
【分类号】:J609.2
【正文快照】: 中国佛教音声的历史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向养?伎乐供养与僧尼有何关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达的《唐代俗讲考》①算起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研形象为何大多数非僧非尼?是佛教专利还是世俗乐究历程,虽在各个层面取得丰硕成果,但其研究更舞?从印度到中土到当下各个地区的活态传承是否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姜伯勤;敦煌音声人略论[J];敦煌研究;1988年04期
2 圣凯;论中国佛教对生产作务态度的转变[J];法音;2000年08期
3 郭威;;乐籍体系的创承与传播机制[J];音乐研究;2011年05期
4 项阳;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项阳;;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J];文艺研究;2007年10期
6 项阳;;关于音声供养和音声法事[J];中国音乐;2006年04期
7 释昭慧;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8 释昭慧;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9 项阳;;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冬晴;余慧;;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李帮儒;;我国古代农禅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姜程曦;董召荣;汤盛杰;;“农禅并重”传统下佛教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5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俞晓红;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邹星旺;;论赋对变文讲唱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李娜;;李端与佛教之关系略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2 张亚萍;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畜牧业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3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陆离;;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源流辨析[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陆离;;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酿酒业简论[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毛汉光;;敦煌吐鲁番居民生存权之个案研究[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9 杜斗城;许栋;;善无畏来华途经“龙宫”考[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10 陈玮;;中古胡系民族之流动——对公元5~10世纪宁夏区域粟特人的历史考察[A];历史学的省思与展望——第三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2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卓娜;草原“圣”会——呼伦贝尔地区甘珠尔庙宗教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晓凡;唐宋福建佛教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璇;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社的动态传承与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正宇;归义军乐营的结构与配置[J];敦煌研究;2000年03期
2 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J];敦煌研究;2000年04期
3 圣凯;论中国佛教对生产作务态度的转变[J];法音;2000年08期
4 项阳;;五台山传承世俗音声的启示[J];佛教文化;2008年04期
5 项阳;;“改梵为秦”中的“学者之宗”曹植[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项阳;“释俗交响”之初阶——中国早期佛教音乐浅识[J];文艺研究;2003年05期
7 项阳;;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J];文艺研究;2007年10期
8 张弓;;唐代禅林经济简论[J];学术月刊;1987年09期
9 项阳;;关于音声供养和音声法事[J];中国音乐;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恒;;浅谈武乡琴书的流变[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张晓慧;;京剧音乐的历史流变[J];四川戏剧;2007年03期
3 康长安;;音乐中的“复风格”技术及其历史流变[J];电影评介;2009年20期
4 张丽丽;;谈唢呐的历史流变[J];北方音乐;2011年09期
5 崔宪;先秦乐律的历史流变(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6 吴晓韬;;浅析钢琴曲《阳关三叠》中的诗词与古曲意境[J];音乐天地;2009年01期
7 赵向欣;豫南花鼓灯历史流变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罗宇佳;罗树仙;;“从选拔到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学业评价发展的历史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9 王健红;从历史流变看长袖舞的美学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3期
10 牛静;;论奥运会开幕式音乐的历史流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汪建根;杭州再打南宋文化牌[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娜;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2 王哲;临清时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4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43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