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字与字声训练之关联
本文关键词: 工尺谱 谱字 字声关系 训练功能 关联 出处:《音乐创作》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工尺谱脱胎于隋唐"燕乐半字谱"经宋代"俗字谱"到明清已成为戏曲音乐记谱法的主要演唱演奏记录符号,并形成最为完善的国学曲谱系统。笔者仅从工尺谱的符号字声特质切入,探索性的应用到民族汉语声乐的教学之中。教学效果:1,有助于歌唱通道的形成。2,相对稳定喉头3,吐字、咬字准确清晰。4,歌曲风格韵味容易生成。5,汉字四声内心听觉体验与传统乐学的认知。通过教学实验,其目的在教学中探索实践经验,为改进和丰富当下声乐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同时对传统声乐文化的精华做出切实推进与自身完善。
[Abstract]:Gongqi spectrum was born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Yan Yue half character" through the Song Dynasty "vulgar character"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become the main Chinese opera music not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cord symbol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most perfect Chinese music system. The author only from the work scale spectrum of symbols and character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exploratory applic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national Chinese vocal music. Teaching effect: 1.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singing channels. 2, relatively stable throat 3, dictation, pronunciation accurate and clear. 4, song style flavor easy to generate 5. 5. Through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it aim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to provide a new teaching idea and teaching mode for improving and enriching the present vocal music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vocal music culture to make a real promotion and their own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
【基金】:浙江省社科联2008年课题立项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08N65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经过以腔传辞和以字声定腔的平行磨合发展,最后以字声定腔的演唱形式确立。并用以谱当歌,口耳相授的传承方式流传至今。其中乐谱备忘录的传播功能与乐谱本身的乐学内涵在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承继中彰显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普适性意义。在诸多中国传统记谱法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东焕;王映珏;;逍遥楼楣上“类梵字”的《霓裳》谱非半字谱——从唐宋工尺谱与半字谱谈起[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2 项阳;柏互玖;;从《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等书的编纂说起[J];人民音乐;2011年07期
3 郑花顺;徐海准;;《诗乐和声》笙的形制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1期
4 康世玉;;京胡传统定调法新说[J];中国京剧;2010年04期
5 南相淑;徐海准;;《乐学轨范》介绍的二十八调考察[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1期
6 朱默涵;;遗存——古琴文化传承之本[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李武华;;唐宋燕乐二十八调及《梦溪笔谈·补笔谈》之印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清波;;千古谁识角徵音——古朴典雅的潮州民间音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剑锋;“工尺谱”演泽中国古代音乐史诗[N];西部时报;2005年
2 孟凡玉;工尺谱仍然活在民间[N];音乐周报;2005年
3 通讯员 李永晖;白庙村雅乐班复活70首工尺谱古曲[N];北京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晓华 项阳;聆听“圈头村音乐会”[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整理 本报实习记者 温蕊 本报记者 阮帆;智化寺京音乐坚守传统五百六十年[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吴颖;智化寺京音乐:靠国家扶持才能活?[N];北京商报;2008年
7 曹跃林;王寿牌子锣:声震鄂东的百年回响[N];黄石日报;2006年
8 王军利邋孟贵成;乐器不能丢 音乐资源更不能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孟宪玲;京音乐:空灵古声谁演绎[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郑立华;听到一个“真实的唐朝”[N];中国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颖;明清音乐记录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祁斌斌;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4 陈瑜;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明镜;《魏氏乐谱》解析[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张兆颖;福建南音琵琶工尺谱与唱腔关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况雪;宋代笛属乐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周晓爽;房山区北窑村音乐会传谱及其活态传承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5 宋博媛;燕赵多慷慨,,笙管奏华章[D];河北大学;2006年
6 杨媛媛;河北遵化马坊岭村吴家古曲的调查与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盈盈;福建南音泉州派、厦门派“曲”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倩;胶东道乐“勾凡调”及相关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方墨涵;原生与再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刘东兴;高洛音乐会《普庵咒》曲牌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0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47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