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
本文选题:电子音乐 切入点:教育 出处:《音乐探索》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笔者通过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多媒体音乐科技中心的访问,以该校在电子音乐专业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视角,阐述了美国高校在课程设定、实验中心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论述中,笔者对比分析了中美在该专业学位设定、培养目标与教育方式的差异,对中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与革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ducation in electronic music major,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experimental center construction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rough an interview at the Multimedia Music Technology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trast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setting degree, training goal and educational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electronic music major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
【分类号】:J61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长清;;电脑音乐系统的构建[J];北方音乐;2011年02期
2 洪颖;;论电子音乐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特征[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4期
3 蒋长清;;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方式研究[J];大舞台;2011年01期
4 蒋长清;;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配器的后期处理[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5 李慕言;;电子音乐刍议[J];大舞台;2011年06期
6 石蕾;;电影配乐中电子音乐的运用特点[J];电影文学;2012年10期
7 蒋长清;;《配器》教学与电脑音乐技术[J];黄河之声;2010年12期
8 李鹏云;;电子音乐中的空间思维[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李鹏云;;范吉利斯电子音乐作品的织体与音色研究(上)[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薛花明;;巴顿·迈克伦《小夜曲》中的音响距离感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鹏云;;解析GRM TOOLS对声音的变形处理--兼论电子音乐中的两种发展手法[A];200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佼佼;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解读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刘思军;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东方语境[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翎;论计算机音乐中的音乐表现力[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2 段瑞雷;聆听声音的声音[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张睿博;“EARS”在中国适用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
4 侯e,
本文编号:163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63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