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风格交融之美——浅析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中的复风格手法

发布时间:2018-03-27 10:53

  本文选题:施尼特凯 切入点:中提琴协奏曲 出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摘要】: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具有代表性的"复风格"手法创造出了其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之下不同的、独特的音响效果。在纵向音高上,作曲家多处运用了他的特色和弦——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之间的互相重叠,产生出复合的色彩效果。在横向运动上,常运用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有机结合,或直接对比。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思维的多元化概念,也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可以说,施尼特凯是一位继承和发展音乐的集大成者。
[Abstract]:Alfred Snytkee's typical "complex style" approach creates a unique sound effect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of his work. In vertical pitch, The composer used his distinctive chord in many places, the overlap between the big triplet chord and the small triplet chord, produced the compound color effect. In the lateral movement, often used many different musical styles to carry on the organic union. Or direct contrast. This contradictory and unified thought fully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diversity of thinking and further enriches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music. It can be said that Schnitkey is a master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music.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分类号】:J61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A·施尼特凯 ,李应华;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倾向[J];人民音乐;1993年03期

2 奇加辽娃;陈本谦;;什尼特凯的《中提琴ST奏曲》[J];音乐艺术;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球;;论施尼特凯多风格复调思维[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胡筱铮;;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复风格及应用手法[J];音乐研究;2010年02期

3 谢福源;;多元作曲技法的交融——析施尼特凯的《第三大协奏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胡筱铮;;关于施尼特凯复风格作品的研究——室内乐《海顿风格的莫扎特》的音乐分析与复调技法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屈庆娟;舒宾《奏鸣曲二号》的音乐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班丽霞;艾夫斯《新英格兰三地》中的传统回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康长安;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创作技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王球;施尼特凯大协奏曲中多风格及其复调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霞;;犹太传统在犹太文学中的具体特征化——论犹太作家创作手法上的特质[J];现代交际;2010年01期

2 本刊编辑部;;黄中祥博士专著《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出版[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敖淳;;析肖邦前奏曲Op.28 No.4——e小调前奏曲[J];艺海;2010年02期

4 史小曼;;洛可可音乐文化浅议[J];新西部;2010年01期

5 ;新碟荟萃[J];音响技术;2010年02期

6 王玉威;;试论内蒙古长调与合唱艺术的融合[J];音乐天地;2010年02期

7 郝祥林;;谈手风琴乐曲的创作手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3期

8 陈艳;;普朗克《即兴曲》艺术特色之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杜咏;;施尼特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技法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冬萌;;浅析琵琶曲《海青拿天鹅》[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晓东;;和声学功能与色彩的概念辨析[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高为杰;;和声的音乐意义[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家林;;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和声课教学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罗娱;;从终止式看不同时期和声语言的特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国威;;和声课教学中亟待认识与须加强的几个方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和弦连接逻辑依据[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廖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基础和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德隆;;和声学及和声教学的人文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凌崎;;高师和声教学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南;陕西校园戏剧节展现当代学子风貌[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可持续生活方式[N];人民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金姝;难忘的经历[N];吉林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艳;2009年:博物馆建设的主调与和弦[N];中国文物报;2010年

5 王海涌 黄立军 孟繁春;奏响和谐交响乐[N];吉林日报;2010年

6 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 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从翻译视角看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新华社记者 尚栩 郑u&春;“中国风韵”诠释音乐无国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太平;为建设文化名城出力[N];常德日报;2010年

9 万宏;传统插花造型分类再探析[N];中国花卉报;2010年

10 柯善北 吴文杰;湖北:奏响建筑节能“和弦”[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3 张立荣;北宋前期七言律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继红;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正歌剧咏叹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5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6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姚艺君;中国汉民族戏曲声腔类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试论用自由低音手风琴演奏库普兰作品[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2 黄佳;新浪漫主义的抒情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3 孙栗原;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4 赵芸滕;舒曼《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第一乐章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5 降婷;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8浅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6 李楠;动机化的声部进行对整体结构的控制作用[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7 胡波;皮亚佐拉与他的探戈[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8 吴琼;安捷列斯两首现代手风琴作品的研究与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9 李佳;威廉·史迈尔《春之祭》作品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贡保;剖析音乐与影视的近缘关系解读银屏音乐形象[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1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671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