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藏族扎念琴的设计改良

发布时间:2018-04-04 15:29

  本文选题:扎念琴 切入点:改良扎念琴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扎念琴是藏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在藏区传播广泛,在长久的流传过程当中形成了多种表演风格,并运用在多个乐种当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有相关学者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过改良,使扎念琴的音色、音量和音域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增加了扎念琴的表现力,并将其加入到了民族管弦乐队当中,从而使扎念琴的影响力有所提升。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扎念琴所做的工作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具体的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扎念琴的音域小,其运用基本都是作为低音伴奏,音乐表现力十分有限。 2.扎念琴在演奏时,基本限于低把位,这对一种有效弦长较大的乐器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这也导致了扎念琴的演奏法并不丰富的现状。 3.扎念琴的声音衰减速度快,不适合表现旋律,而藏族很多乐种都带有很强的旋律性,如果这些乐种能够用藏族本民族的改良乐器来表现,这无论是对扎念琴、藏族音乐,还是藏族文化来说都不失为一件好事。 4.从制作角度来讲,藏区的扎念琴没有一套固定的制作标准,更没有相关的制作图纸,从设计到尺寸都带有较强的随意性,这与其口传心授传授方式有关。 5.据笔者几次采风了解得知,藏区很多扎念琴制琴师并不会弹奏扎念琴,其中大多为木匠,不懂音律。制作人员不专业也是扎念琴规格不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篇论文最主要的内容是提出一套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扎念琴改良方法: 首先在形制改良方面,借鉴以往扎念琴制作以及西方制琴理论,整理出规范的改良图纸,并且在改良过程中,在外形方面尽可能向藏族传统美学观念靠近。 在功能改良方面,力图使得此种改良扎念琴可以在音域、音色上大幅提高,制作良好的手感系统,将扎念琴的高把位充分发挥,并在原有技巧上从其他的乐器上借鉴新的演奏法,能够适应更多的乐曲、乐种。 希望改良后的扎念琴无论是藏族还是其他民族都能够被很好的接受,从而吸引更多的作曲家去为它“量身打造”创作乐曲,使扎念琴及藏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Abstract]:Zanningqin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ibetan plucked instruments, widely spread in the Tibetan area, in the long spread of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performance styles, and used in many kinds of music.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me scholars and staff have improved it, so that the tone, volume and range of the piano have been improv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iano has been increased, and it has been added to the national orchestra.So that the influence of playing the piano has been enhanced.However, so far,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work we have done to play the harp.Specifically,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The existing piano has a small range, its use is basically as bass accompaniment, music performance is very limited.2.When playing the harp, it is basically limited to the lower position, which is undoubtedly a waste for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with a long string,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playing method of playing the harp is not rich.3.The sound of playing the harp attenuates quickly and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melodies. However, many kinds of Tibetan music have a strong melody. If these kinds of music can be expressed with the improved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Tibetan people, whether it is for playing the harp or for Tibetan music,Or Tibetan culture is a good thing.4.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duction, the harp in Tibetan area has not a set of fixed production standards, and there is no related drawing. From design to size, there is a strong arbitrarines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way of oral instruction.5.According to several times, I know that many harp players in Tibetan area do not play the harp, most of them are carpenters, do not understand the rhythm.Unprofessional producers are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nconsistent specifications of the harp.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o put forward a set of scientific theory to improve the Zhanqin:First of all, in the aspect of shape improvement,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previous making of harp and western theory of piano making, we can sort out the standard improvement drawings, and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approach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aesthetic concept in the aspect of appearance.In the aspect of function improvement, we try to improve the sound range and tone color of the improved harp, make a good handle syst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high handle of the harp.And in the original skills from other instruments to learn from the new playing method, can adapt to more music, music.It is hoped that the improved Zhanqin will be well accepted by both the Tibet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thus attracting more composers to create music for it, so as to better spread and develop the harp playing and Tibetan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32.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相松;;明代河、湟、岷、洮地区的藏族分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申璐莹;;怎样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音乐感受与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3 付交煌;;一夜之间[J];晚报文萃;2011年20期

4 尕藏;;论藏族民间舞蹈中“俯身体态”的成因[J];西藏研究;2011年03期

5 孟静;;浅析如何提高钢琴演奏的表现力[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6 仁青卓玛;;小议藏族吉祥符号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7 许鑫;;才旦卓玛(藏族)[J];中国民族;2011年07期

8 董小蕾;;浅谈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音乐表现[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9 张丽;;论音乐表现力在钢琴教学中的养成[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10 高珂玲;;甘南藏族自治州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骞;杨昭庆;黄小琴;孙浩;史磊;林克勤;于亮;陶玉芬;刘淑媛;柯金坤;褚嘉yP;;不同海拔藏族群体间线粒体:基因12个单核苷酸差异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邱长春;卓玛次仁;崔超英;许群;刘英;才旦;岑维峻;周文郁;;藏族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学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傅玉;王明英;朱平;张英;田正芹;夏君燕;徐国林;刘红星;白德成;;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之间vWF基因多态性差异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4 宋恩常;;藏族中的群婚残余[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5 何峰;;编写《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一书的体会[A];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经验文集[C];1991年

6 张志巍;斯琴;白伟;徐东江;祖淑玉;韩少梅;朱广瑾;徐成丽;;四川省藏族和汉族人群的血脂四项参考值调查分析[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现江;;嘉绒研究综述(初稿)[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8 周继昌;黄承钰;洪君蓉;卫大英;徐元川;程良;;彝、藏族成年男子膳食蛋白质吸收利用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黄欧;;邵兵——最终的“赢家”[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10 邓蜀李;周志刚;;藏族健康人与心脑血管病人的血清脂蛋白的比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谬东凡;清流圣水浴身心[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编者;《藏族大辞典》[N];甘肃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周前进;藏族阿妈的快乐表情[N];四川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宋常青 张泽远;甘南:藏族五保户老人免费参合每月领补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张世辉;藏族:居住在“博”地的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记者 缪毅容;为藏族父老乡亲动真情办实事[N];解放日报;2009年

7 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士官 张恒;做民族兄弟的贴心人[N];人民日报;2009年

8 益邛;藏族起源小议[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9 申迪 本报记者 谢良奎 傅鉴;和77个藏族孩子在一起的日子[N];人民公安报;2009年

10 ;定结县非藏族干部“藏语培训班”正式开班[N];日喀则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敖道胡;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陆艳;中国西部人群的遗传混合[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陈刚;藏族顶骨发育不全的基因定位与突变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7 周继昌;稳定性同位素评价彝、藏族成年男子代表性膳食中铁、锌吸收率及膳食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5年

8 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9 唐晖;法医线粒体DNA分型及中国不同民族多态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任甫;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银铄;藏族扎念琴的设计改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蜀艳;浅析藏族礼仪文化中的哈达[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索南曲吉;简论那秀达普阿谐[D];西藏大学;2011年

4 马乃东智;论道歌的意象表现手法[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凌浩;高海拔地区汉藏族健康成人脑组织MR形态学对比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6 却落;安多藏族文化中的女性地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吕晓娟;藏族小学汉语文教学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杜宏;中国西藏昌都地区藏族九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聂智卓玛;论贵德地区的藏族婚礼[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邹中正;汉族和藏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10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710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9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