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侗族大歌申遗后保护工作的思考
本文选题:民族文化 切入点:侗族大歌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8期
【摘要】:对侗族大歌申遗后的保护状况与效果进行分析,梳理了侗族大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主体性在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对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有效的途径进行探讨。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effect of the protection of Dong's great songs, comb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Dong's great songs, and summarizes the func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 Dong nationality's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Dong's great songs.And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in the effective wa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贵州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GDZT2010014号)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刘朝晖;;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咏梅;贾建文;;昌黎地秧歌的文化空间浅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刘金萍;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3 吕妍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中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探索——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创设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年06期
5 余压芳;刘建浩;;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空间”[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6 彭伟;甘萌雨;张永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形成机制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徐熳;王媚雪;;“昌黎地秧歌”在河北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13年13期
8 颜明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创新;2014年03期
9 唐杰;;浅析游客对文物保护的影响[J];赤子(中旬);2014年03期
10 罗辑;刘积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贵州侗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彦丽;周琪;;浅析甘肃榆中“七月官神”节[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2 鲍金凤;;北京朝阜大街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空间构建[A];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陶雨芳;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6 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2 杨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茂文;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王思思;城市环境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左玉兰;非物质文化影响下的豆村传统村落结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秦娜;民俗文化对新农村住宅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刘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变迁的数学模型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韩笑;唯物辩证法视阈下的昆曲文化传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杨春;湖北南漳板桥范式审美形态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10 罗丹萍;论城市经营中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吟;;生态人类学与文化空间保护——以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钟宗宪;;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节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彭兆荣;葛荣玲;;南音与文化空间[J];民族艺术;2007年04期
6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年01期
7 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1期
9 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博击(武术科学);2007年02期
10 冉庚文;;壮族木叭喇的文化空间[J];云南档案;2007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锦宏;袁刚;;一种民族的声音 一种人类的文化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03期
2 孙家家;;侗族大歌的传承及其意义[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3 吴江;;侗族大歌[J];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02期
4 岳培宇;;小黄大歌[J];中国西部;2006年10期
5 常钟文;;试论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03期
6 ;《侗族大歌保护办法》获贵州省黎平县人大会议表决通过[J];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02期
7 吴定国;;侗族大歌情结[J];杉乡文学;2010年09期
8 杨殿斛;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2期
9 张中笑;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3期
10 江海;侗族大歌[J];文明;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兰花;;浅论侗族大歌在现代传播背景下的传承与发扬[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龙运光;李明文;龙彦合;刘光海;;独特的侗家水井与侗民族文化发展及群体防病意识的探讨[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任胜洪;;侗族歌班的社会人类学分析——以从江县小黄侗寨为个案[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朝亮;;德江傩文化传承与开发初探[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谢守红;佘建喜;;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以贵州黎平县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小建;黄燕;;加快民族教育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黄玖琴;;浅谈科学发展观和贵州旅游的开发与前景[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江光伦;;贵州旅游和民族风情汉译英漫谈[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9 朱伟芳;;试谈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10 ;坚持创新理念 推动协会工作发展[A];贵州省科协学会创新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汪志球;贵州:“侗族大歌”传唱后继乏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再江;开设全国首个侗族大歌本科班[N];贵州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杜再江 实习生 孙远桃;侗族大歌遭遇传承发展之困[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记者 何云江;侗族大歌:音乐奇葩濒临失传[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宋冰;天籁之音侗乡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通讯员梁觉振;民族文化之苑又添奇葩[N];柳州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沈仕卫;一个民族的声音 一种人类的文化[N];贵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小梅;当一种声音成为人类遗产[N];贵州日报;2009年
9 张永文;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N];贵州政协报;2010年
10 邢华;“让侗族大歌更加响亮”[N];贵州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娟;侗族大歌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2 黄菊;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志;鼓楼下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善兰;影视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谭厚锋;宰荡村侗族大歌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尹庐慧;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涛;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及其对基层合唱训练的启示[D];云南大学;2010年
8 赵建霞;侗族大歌浸润下的儿童成长场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沁;从传统范式到现代转型[D];南京大学;2012年
10 潘永华;论侗族大歌音乐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思维基础[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17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71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