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从体系到教化:当代体系音乐学的走向——罗蒂教化哲学视野下的体系音乐学

发布时间:2018-04-23 23:30

  本文选题:体系哲学 + 教化哲学 ; 参考:《中国音乐》2010年03期


【摘要】:笔者以著名哲学家罗蒂体系哲学到教化哲学的重要转向作为理论基础与思考切入点,审视当代体系音乐学现状与本质特征,寻找到体系音乐学与体系哲学所存在的共同哲学基础,指出在以普遍性、客观性、科学理性为中心的体系音乐学中,存在着体系式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的弊端,从而提出走出体系局限性转向"教化"视野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同时,在罗蒂教化哲学的启示下,结合音乐人类学的基本内涵,进一步提出:以音乐人类学作为音乐的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从而令体系音乐学在教化的滋养中,实现对体系的超越,对自身的超越,即从对纯音乐本体与音乐技术的关注,走向对音乐作为文化的研究的关注;从对单一音乐体系的关注,走向对多元文化的关注;从采用主客二分的自然科学方法,走向运用主体对话的人文学科方法。
[Abstract]:Taking the important turn from the famous philosopher Rorty's philosophy of system to the philosophy of enlightenment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system musicology.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common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system musicology and the system philosophy, and points out that in the system musicology centered on universality, o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 rationality,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of systematicism, essentialism and centralism.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urning from the limitation of the system to the field of vision of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Rort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usical anthropology, it is further put forward that musical anthropology is regard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edagogical philosophy of music, so that systematic musicology is nurtured by enlightenment. To achiev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system, to transcend itself, that is, from the attention to the pure music ontology and music technology, to the study of music as culture, from the attention to the single music system, to the attention to multiculturalism;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 method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to the humanities subject method of subject dialogu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分类号】:J6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蒋国权;高嵘;蒋建辉;;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工具”到“文本”[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王媛媛;;诠释学中的诠释限度问题[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何林军;;不确定性:象征的基本意义维度[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冯恩玉;从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多个文学译本并存[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刘桂珍;面向数字化时代的高校艺术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7 吴志萌;现代阐释学语境下斯坦纳的翻译观——兼谈译者主体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8 韩克永;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及对文学理论的观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朱广新;;信赖保护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10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的美国知识霸权:生成机理、维持机制及其影响评估[J];国际论坛;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玖青;;从阐释学的角度谈竹书《性情论》与《孔子诗论》的关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6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汪帮琼;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2 彭艳崇;当代中国村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4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段金柱;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杨军;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邹顺宏;后现代科学观——费耶阿本德与拉图尔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建华;后哲学文化与音乐教育文化哲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4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794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9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