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
本文选题:五声性调式 + 调式和声 ; 参考:《音乐研究》2010年04期
【摘要】:正2001年,我在学习、借鉴前辈对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九五"规划项目——1999年度国家课题"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并于2003年12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中国五声性调式
[Abstract]:In 2001, I was studying and learning from my predecessors' research on pentatonic harmony. The project of "Ninth Five-Year Plan" of Art Science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has been completed in 1999, "the study of pentatonic Modular Harmony", which was adopted by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in December 2003, and the "Chinese pentatonic tone" was adopted by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in December 2003.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式锴;;中国民族调式和声问题初步探讨[J];音乐研究;1960年01期
2 苏夏;和声民族化的历史和现状[J];音乐研究;1981年03期
3 杨通八;论和声的广义功能[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4 樊祖荫;近现代和声中的平行进行[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5 郑英烈;十二音技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J];音乐研究;1986年01期
6 王震亚;十二音序列[J];音乐研究;1986年04期
7 桑桐;;多调性处理手法简介[J];音乐艺术;1982年01期
8 李一贤;概论五声性纵向复合结构[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9 王安国;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10 杨通八;调式半音体系与和声的现代民族风格[J];中国音乐学;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浩宇;;论纵合化和弦在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2 魏扬;;和声分析中的“变化音”解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田园;;浅析黎英海声乐作品伴奏曲中和弦结构的民族化[J];大舞台;2010年09期
4 李红梅;王颖峰;;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民族化和声结构[J];电影文学;2007年24期
5 都枫;;浅析中国和声的缘起和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1期
6 梁超;;模进的分类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7 赵庆华;;中国音乐作品中的现代和声之管窥[J];大众文艺;2011年18期
8 薛素洁;;《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和声技法探析[J];歌海;2010年01期
9 赵雪;;陈培勋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思春》、《旱天雷》、《平湖秋月》为例[J];歌海;2011年06期
10 阮献军;;建构多视角下的理解与诠释——调性的“语义性”探析兼及调式交替与交替调式辨析[J];黄河之声;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扬;三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旋律“音程向位”与和声“音程位”探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3 李玫;“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0年
4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8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9 乔邦利;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彦;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音乐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音;库夏科夫《春天组曲》曲式、和声及演奏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文安;论米约的双钢琴组曲《丑角》[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银波;紫阳民歌音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思静;民族音乐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重要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弘;刘敦南钢琴协奏曲《山林》的创作技法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8 刘贝;五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教材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群;金湘巴松协奏曲《幻》的音乐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黄佳颖;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宁一;发人深思的探索——评罗忠昒的《涉江采芙蓉》[J];音乐研究;1981年04期
2 杨通八;论和声的广义功能[J];音乐研究;1985年02期
3 鲍·阿拉波夫;和声中的调式因素与功能因素的结合以及转调的一些问题[J];人民音乐;1956年11期
4 郑英烈;;歌曲《涉江采芙蓉》的创作手法[J];音乐艺术;198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宇;;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J];华章;2010年03期
2 房莹;;五声调式和声的初级运用方法[J];科技信息;2006年10期
3 樊祖荫;; 五声性调式概述[J];校园歌声;2002年03期
4 沈丹;;对我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特点的应用研究[J];艺术研究;2006年03期
5 樊祖荫;变和弦及其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的运用——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二[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黎英海;民族五声性调式概述[J];中国音乐;1981年01期
7 刘康华;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J];音乐研究;2005年03期
8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的转调与和声的处理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四[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王建;对中国五声性调式的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技法研究——以中国当代作品为例[J];音乐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郑东夫;;霞浦畲族婚俗歌谣初探[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3 李楠;;民族调式音级的确定对部分复调技术教学的影响[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蔡松琦;;语言与和声交融的教学实践及其他[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贾允常;;群众歌曲创作中的几个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常佳;;关于小提琴民族化问题的一些思考[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牟学农;;浙江畲族民歌的旋法特征及其调式属性[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曹晖;;思南、德江土家族傩堂音乐初析[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丁冰;;属七和弦的来源与其两大作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10 龚婕;;初中歌曲创作入门实验教学初探——为王安石“梅花”一诗谱曲教学活动实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淼;内心有多丰富 《西施》就有多细腻[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杜亚雄;摩洛哥的传统音乐[N];音乐周报;2007年
3 张积林;庆阳民歌的体裁形式及其艺术特点[N];陇东报;2007年
4 蓝色海洋;手机“美容”揭秘[N];电脑报;2004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范昕;刷新“保留剧目”运营模式[N];文汇报;2009年
6 邢剑;把音乐灵感留在手里[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7 杨宝智;《小提琴入门与提高》一书与考级及素质教育[N];音乐周报;2003年
8 乐工;创作不分早迟[N];音乐周报;2005年
9 白保国;对《牧童短笛》对比中段的审美思考[N];延安日报;2007年
10 张以达;有关童声合唱《猜调》的对话[N];音乐周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王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作曲家留苏期间音乐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艳;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序列主义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4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贝;五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教材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南;建国初期民族调式和声探索的成果[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 刘小宇;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弦结构及色彩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银兰;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的和声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彭海;管弦乐《山魂》创作之心路历程[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李金玲;试析“宫角轴”理论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小龙;钢琴即兴演奏中五声调式的调性发展问题与教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8 张宇翔;中国五声调式的视唱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戴蒙利;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的五声性因素[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刘凤桐;孜孜以求 默默奉献[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2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88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