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辨证的视角审视奏鸣曲式的发展
本文选题:奏鸣曲式 + 哲学辩证法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奏鸣曲式是从古典主义时期到二十世纪的音乐形式或曲式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从哲学辩证的视角审视奏鸣曲式,笔者发现,奏鸣曲式体现了哲学思维观,比如事物的发展总是包括主要矛盾(主部)和次要矛盾(副部),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的展开发展变化,调式调性的对比、扩张、变化和统一,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主部、副部、结束部),事物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等,所以,奏鸣曲式能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能够体现事物的不同的侧面,能够体现作曲家对事物最为深刻、丰富的思考,能够表现戏剧的、史诗般的、悲剧性的,等等复杂的文化内容和情绪变化。在研究过程之中,笔者立足于音乐本体分析,主要针对巴洛克后期至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的器乐作品,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关于奏鸣曲体现哲学辩证观念假设判断。
[Abstract]:Sonata f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of music form or form design from classicism period to 20 th century. Examining the sonata form from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al angle,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sonata form embodies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view.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lways includes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main part) and secondary contradiction (secondary part), things are always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the contrast, expansion, change and unification of the mode of adjustment), The two sides of the contradiction are both opposite and unified (the main part, the secondary part, the end part, et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akes on a spiral (presentation,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etc. Therefore, the sonata form can reflec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ings. It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ings, the composer's most profound and rich thinking about things, the dramatic, epic, tragic, and so on complex cultural content and emotional change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usic Noumenon, mainly aimed at the instrumental music works from the late Baroque to the classical music period of Vienna, and proved the hypothesis judgment about the sonata to reflect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al idea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亦平;;弗兰克:《可憎的猎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2 米恒;;论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的演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杨永泽;奏鸣曲结构的三个来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4 傅星寰;《卡拉马佐夫兄弟》奏鸣曲式结构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0年03期
5 J·韦伯斯特;叶灯;;奏鸣曲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3年04期
6 张熠;;奏鸣曲在交响乐中的运用——以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J];文教资料;2007年12期
7 张艺迪;;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浅析[J];作家;2008年22期
8 钱仁平;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音乐分析──兼论作品对奏鸣曲式的继承与发展并与相关分析比较[J];音乐探索;1999年01期
9 石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刍议[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冯智全;;论肖邦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结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汉宁;;浅析肖邦钢琴叙事曲作品23[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张墨研;;赋格的狂欢——叶维廉《赋格》分析[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佳林;期待真正的“形式主义”[N];音乐周报;2011年
2 邓晓雷;莫扎特弦乐嬉游曲及演奏[N];音乐周报;2008年
3 王颖;音乐曲式学良师益友[N];音乐周报;2007年
4 刘小龙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极尽完满的“未竟之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贺绍俊;季羡林:朴素的和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黄曼君;火中凤凰 纪实史诗[N];人民日报;2003年
7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记者 孟绮;北交奏响奥运专场[N];音乐周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城;《侯祥麟》:用电影再现科技精英的生命轨迹[N];中国电影报;2007年
10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艺芳;从布里顿的三部协奏曲看他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上的融合及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旭青;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语境·文本·音乐叙事[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5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6 王晶;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霏;从哲学辨证的视角审视奏鸣曲式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末;20世纪奏鸣曲式结构原则的变异[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刘伟明;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创作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亚光;奏鸣曲式在浪漫主义早、中期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思考[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5 李菲菲;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式结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任璇;套叠与循环[D];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
7 张斯尧;“情感风格”与C·P·E·巴赫键盘乐奏鸣曲的相关性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8 刘嘉优;《圣经奏鸣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9 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葛新悦;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及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965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96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