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唐“佛曲声诗”概念界说

发布时间:2018-06-08 23:41

  本文选题:唐声诗 + 佛曲 ; 参考:《浙江学刊》2014年01期


【摘要】:唐代佛教的繁荣发展,带动了佛曲的兴盛。佛曲以其美妙的音声、通俗易懂的曲辞、劝善止恶的思想吸引了通晓声律的世俗信众、僧徒以及音声人加入创作,他们或作偈以和声,或结韵以成篇,或选流行歌诗配合佛曲演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佛曲声诗"。"佛曲声诗"在中国音乐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学界不仅未注意到"佛曲声诗"的重要性,且对"佛曲"之概念莫衷一是。"唐声诗与佛曲关系"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佛曲"之概念进行明确界说,同时兼及佛曲之演变与发展,探析用佛曲演唱声诗的种类,并明确"佛曲声诗"之内涵与外延。
[Abstract]: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m in the Tang Dynasty led to 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t songs. With its beautiful sound, easy to understand lyrics, and the idea of persuading the good to stop evil, the Buddha's song attracts the worldly believers, the monks, and the songwriters who know the sound of the sound to join in the creation. They either write the verse in harmony, or rhyme it to form the text. Or choose pop song poem to accompany Buddha song to sing, from thi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Buddha song poem". Buddhist Qusheng Po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and literature. But at present, scholars have not only fail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Buddhist song poetry", but als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concept of "Buddha song". " The pro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Sheng poem and Buddhism qu "is put forward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Buddha qu ",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ong are also discussed, and the types of singing sound poem with Buddha song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Buddhist qu Song poem "are clarifie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22;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早娟;;佛教音乐对唐代长安诗歌创作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曹辛华;;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词体生成问题新论[J];江海学刊;2011年04期

3 顾伟康;;论中国民俗佛教[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03期

4 段塔丽;;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罗慧;;佛曲的传入及其与法曲之关系[J];乐府学;2008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林冬晴;余慧;;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潘殊闲;;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鲁小俊;;“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曾良;蔡俊;;从词汇系统看中古汉语词义训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方孝玲;;《白~桓琛房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周艳波;岳五九;胡作法;;元稹制诰文简论——兼谈元白与中唐古文运动之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和中浚;;中医妇科学中古代性教育知识的特点[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谭中;;中华文明“表现之秘”从何而来? “CHINDIA/中印大同”开发中国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历史运作[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刘浏;;《才调集》无名氏诗考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李娅玲;;游走于神圣与世俗之间——西盟佤族魔巴流变述论[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有英;;《无上内秘真藏经》的学习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7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8 罗时进;;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李树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鹘文化[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魏德新;;回商蒲寿庚的历史功过[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9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四龙;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郑家治;;燕乐与词关系新论——与岳珍女士商榷[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萧放;民众信仰与六朝社会[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王慧慧;;浅析民俗佛教——兼谈世俗化与民众化的认识[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5 吴敏霞;从唐墓志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J];佛学研究;1996年00期

6 吴敏霞;从唐墓志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及其特点[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7 魏承思;;唐代佛教和孝亲观[J];法音;1985年06期

8 徐英;论词体的特征和词体的形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李晓敏;隋唐时期的出家人与家庭[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徐英;;燕乐界定说的困惑——关于词体起源问题的再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杏春;论《史记》与民间文学的关系[J];山东电大学报;2001年02期

2 左东岭;论台阁体与仁、宣士风之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张思齐;宋人对诗歌中义理成分的探索与《周易》的关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陈东林;从宋江与李逵的关系看《水浒》主题思想的表现及其矛盾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符有明;新中国作家与读者几种关系的描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洪满;解析以禅喻诗与妙悟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S1期

7 刘锋平;非自然含义的园田,实为胸中的桃花源──陶渊明与园田关系探新[J];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8 向琢之,李坤栋,戴伟;论诗理[J];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曹建国,张玖青;先秦《诗》本与今传《诗经》文本的关系考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梁凤莲;历史戏剧与戏剧历史[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洁;;卞之琳的翻译和诗歌创作[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吴肃森;;论敦煌佛曲与词的起源[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3 岳珍;;隋唐燕乐小曲考论——关于词体发生方式的研究[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梁海燕;;新的收获,新的起点——评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书良;“去留肝胆两昆仑”别解[N];光明日报;2004年

2 胡连利;变文之“变”的文化阐释[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晓峰;叶燮《原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王亚民;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李彬;战争背景下东北沦陷区文学与外来文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徐雪辉;元杂剧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乌云毕力格;论《苏布喜地》及其对蒙古箴言诗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吉文斌;李白乐辞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林林;鲁迅与魏晋南北朝小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杜亮梅;鲁迅与先秦神话传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占如默;韦应物交游与其诗歌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龚恒利;龚自珍诗歌与佛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5 都本洪;当代文学的生成:新闻媒体的发展与新闻性文学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6 佟梅荣;《江格尔》产生不同版本的原因与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及传播特点的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吴华峰;姜夔的诗学思想与诗词创作之关系[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章露红;论艾伟小说的叙事张力[D];浙江大学;2009年

9 肖开莲;传统的“现存”:从性灵诗学到五四新诗[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林博光;鲁迅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7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1997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d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