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百度文库_《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门阀蓄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3年
魏晋南北朝门阀蓄伎研究
王尧
【摘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社会上享乐之风和人们对于“礼”的僭越的影响,士族门阀纷纷蓄养家伎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专业音乐技能的人才大多成为了门阀士族门下的私家乐伎。他们以艺能或色貌取悦于主人,满足主人娱乐及艺术享乐的同时,也默默地传承着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因此,魏晋南北朝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这些门阀士族及私家乐伎的推动。本论文主要以古籍、文献为研究资料,以门阀蓄伎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门阀蓄伎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梳理,对门阀蓄伎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深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进行整理和追溯,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力图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私家伎乐的相关音乐形态。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受战乱纷争之苦的百姓被迫背井离乡以躲避战乱,寻求安定的生活。而随着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迁徙,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得以广泛的传播并相互交流融合,不仅南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而且西域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传入了中原,这也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领域文化空前的繁荣。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看,南北音乐及华胡音乐的交融,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在音乐作品方面、乐器种类方面和音乐理论方面,还是音乐表演形式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第二章分别对门阀和乐伎艺人的兴盛进行阐述。 门阀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之一。它于两汉时期兴起,在曹魏、西晋时期发展成熟,并且被当时的律法所认可,至东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南北朝时期开始渐渐衰落。乐伎实际指的是奴隶社会以来,利用音乐歌舞以供统治者阶级享乐的表演人员。 第三章是主要介绍了蓄伎文化产生的根源和蓄伎文化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影响,统治者为拉拢门阀这一社会阶层以期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经济上赋予了他们极高的特权,使得门阀势力在此时不断地壮大,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便也随之水涨船高。当时的社会享乐之风盛行,势力强大的门阀士族为追求奢侈享乐大肆蓄养私家部伎。同时,贫苦的民间乐伎艺人为寻求庇护,也纷纷主动投靠到这些门阀士族的庄园之中。这便促使了这个时期门阀蓄伎现象的产生。 第四章是对门阀蓄伎中相关问题的分析。 在众多的音乐活动中,宴饮享乐是门阀士族音乐享乐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门阀士族蓄养乐伎的主要价值体现。因为从小受到家学涵养的熏陶,他们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并且其中很多人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的门阀士族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浪漫的贵族气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为门阀士族纵情享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奢华的生活为私家伎乐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门阀私家蓄养乐伎成为朝廷音乐机构之外最重要的专职表演体制,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与门阀广泛的蓄伎行为,形成了音乐发展史上的典型“私家部伎”时代,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魏晋南北朝伎乐艺术的发展。 第五章主要分析门阀蓄伎对于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因战乱而四处流亡的各民族各地区乐伎艺人,投靠到门阀士族门下以求庇护,使得乐伎艺人所属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这些名门大家之中。同时,相对安定的环境和门阀对于音乐的崇尚使得这些外来文化得以在此保存下来。在这些门阀士族蓄养的乐伎艺人中,有不少出色的艺术人才。不同的音乐文化相互借鉴、交融,产生了大量新的艺术形式。这不仅丰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同时也为以后隋唐音乐艺术发展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阀蓄伎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笔者立足于门阀蓄伎的研究之上,力图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蓄伎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音乐形态,为音乐史学科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9.2;K23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宏珍;北方士族的历史文化使命[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薛菁;魏晋时期的特权法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9期
3 孔毅;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宁志新,朱绍华;门阀士族的衰落与衰亡原因[J];河北学刊;2002年05期
5 胡阿祥 ,何毅群;从文化的角度观照六朝江东世族——《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评介[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6 王勇;;论叔孙通制礼作乐兼采楚俗[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7 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韩启超;;六朝世家大族乐舞生活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于瑞琦;;东晋士族的君主观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孙丽;魏晋时期琅邪王氏崛起原因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4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5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6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7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8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9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10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6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7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珣;柳与园林造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写意画之写与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阿祥 ,何毅群;从文化的角度观照六朝江东世族——《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评介[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2 高敏;;关于西晋占田、课田制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83年03期
3 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J];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08期
4 张旭华;;关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况山;;浅谈魏晋时期士人家族观[J];文教资料;2007年29期
2 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J];晋阳学刊;2000年05期
3 周维权;;魏晋南北朝的私家园林[J];中国园林;1989年01期
4 紫溪;;由魏晋南北朝的写经看当时的书法[J];文物;1963年04期
5 袁济喜;论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J];江汉论坛;1986年09期
6 邓韶玉;一部探骊得珠之作——读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7 石桥;钩沉索隐 披沙觅金——评高敏主编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陆理原;从经学到文学——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角度的转变[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胡晓娟;;论南朝乐府民歌[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高小慧;;浅论魏晋南北朝女性意识的觉醒——《世说新语》札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四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3 张丽;;魏晋南北朝文史分野简论[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4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陳德弟;;魏晋南北朝傭书业对中园典籍与文化的贡献[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7 崔运武;;对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市场类型[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怡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周兆望;;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清毓;[N];安庆日报;2005年
2 张菲娜;[N];中国审计报;2006年
3 王日根;[N];福建日报;2007年
4 陈其泰;[N];光明日报;2007年
5 李强;[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陈传万;[N];光明日报;2008年
7 叶世昌;[N];国际金融报;2001年
8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吴成国;[N];光明日报;2008年
9 李凭;[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寿山;[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異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邵春驹;魏晋南北朝游集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8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9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羽;《冲突与整合—魏晋南北朝民族意识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王尧;魏晋南北朝门阀蓄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盛举;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用韵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蔡定益;魏晋南北朝的慈善事业[D];南昌大学;2005年
7 瞿朝祯;魏晋南北朝画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9 范增;魏晋南北朝赋学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邱健;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门阀蓄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2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