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的交响乐创作
[Abstract]:Zheng Zhu Jianer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ymphonic composers in China. He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cre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ymphonies, and was good at combining Western composing technique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usic thinking and language style, and constantly.
【作者单位】: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立青;谈朱践耳《第一交响曲》创作技法[J];音乐研究;1987年01期
2 杨立青;历史悲剧的真实写照——朱践耳新作《第一交响曲》评介[J];人民音乐;1986年08期
3 杨立青;《朱践耳交响曲集》序[J];人民音乐;2002年07期
4 朱践耳;兼容并蓄 立足超越[J];人民音乐;2003年08期
5 蔡乔中;析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的主要技法[J];人民音乐;2005年01期
6 朱践耳;;关于《第十交响曲》[J];音乐艺术;1987年01期
7 朱践耳;本于立意 归乎用笔 《第二交响曲》创作札记[J];音乐艺术;1989年01期
8 朱践耳;生活启示录——主题与变奏曲[J];中国音乐学;199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乔中;套曲化单章结构与套叠性回旋曲式——交响诗《百年沧桑》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项筱刚;朱践耳的四部交响曲及其创作思想[J];音乐研究;2000年03期
3 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形态新的发展与变异(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蔡乔中;朱践耳交响曲的序列技法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明言;音乐批评的操作论(下)——“音乐批评学”探索之八[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张法;;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倾向的多样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蔡乔中;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的旋律特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蔡乔中;朱践耳交响曲的和声技法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高峗;朱践耳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的哲理性思维[J];艺术教育;2005年04期
10 杜永寿;宇宙间的共响──朱践耳《第七交响曲》浅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贞银;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赵光;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论梅西安音乐对我国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2 郭远;立足于超越、立足于创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昆宁;朱践耳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天乐》中的演奏艺术特征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蔡海钦;调性、多调性与无调性结合的创新思维[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5 郑娜;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朱践耳钢琴作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巢蓉;普通高校大学生研习与思辨现代音乐的价值之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瑾;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8 李辉;核心音集在音乐构成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9 何涛;闪烁人性光辉的诗篇[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敏;朱践耳钢琴曲《叙事诗<思凡>》的音乐文化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9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22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