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对称和弦的滥觞——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和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0 14:07
【摘要】:本文针对巴托克写于1927年的《第三弦乐四重奏》里最富有特点的对称和弦结构及和弦进行作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从而去揭示其创作的思路。对称和弦概念最早由George Perle提出,后来LeoTretler在此基础上提出了Z和弦。但仅根据此类概念还无法系统地解释这部四重奏,也无法全面解释其他的四重奏作品。通过仔细研读,笔者发现了对称和弦的普遍性及原始音程在和弦的纵向结构及横向连接上的结构功能,并尝试探究了它们产生的多调式基础、结构方法、和弦特性及和声运动原理。笔者认为:事实上这也是具有调式特征十二音音乐的一种有效的和声组织方法,如果我们以对称和弦和原始音程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这部作品,它将会变得非常容易理解。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symmetrical chord structure and chords written by Bartock in the third string Quartet in 1927 so as to reveal his creative ideas. The concept of symmetric chord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George Perle, and then LeoTretler put forward Z chord. However, the quartet cannot be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in terms of such concepts alone, nor can the other quartets be fully explained. By careful stud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universality of symmetric chords and the structural functions of the original interval on the longitudinal structure and transverse connection of chords,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olymodal foundation and structural methods produced by them. Chor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inciple of harmonic mo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is is in fact an effective method of organizing harmoni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ulation. If we analyze this work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ymmetric chords and original intervals, it will become very easy to understand.
【作者单位】: 山东省艺术学院音乐系
【分类号】:J6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桂升;;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对称和弦综合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谢颖;走近巴托克——听《舞蹈组曲》随感[J];音乐爱好者;2000年02期

3 肖桂彬;理性与创造——从《八首匈牙利民歌主题即兴曲》看巴托克的音乐创作思维[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翟继锋;源于民族取其精 融通古今辟新径——论巴托克《小宇宙》创作中的二十世纪新思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5 薛艺;种子的力量──巴托克两首钢琴曲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6 李雪梅;巴托克《小宇宙》的钢琴技术课题与个性特征(一)[J];钢琴艺术;1997年02期

7 康澎;从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看他的音乐风格[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艾尔诺·伦德瓦伊;马国华;;巴托克音乐中的二元性与综合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9 朱彤;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体现的教育观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01期

10 王诚;;论巴托克的创作风格[J];东方艺术;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波;;巴托克与他的《小宇宙》[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杨紫藜;;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王丹琴;;东西交融: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多元性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建;“邮思”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2年

2 张蕾;白建宇携手爱乐演绎巴托克名篇[N];音乐周报;2005年

3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4 高为杰;巴托克的绝笔之作[N];音乐周报;2004年

5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6 宋湘锴;重视民间音乐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乐周报;2007年

7 李瑾;“巴托克”在齐默尔曼手中出新[N];音乐周报;2005年

8 智明;鲍元恺和巴托克的“对话”[N];音乐周报;2006年

9 潘阳;紧张诡异的天外之音[N];信息时报;2000年

10 景作人;听“北交”闭幕音乐会[N];音乐周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甜;常态与裂变:巴托克音乐创造的双重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巍;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3 傅佳星;巴托克钢琴组曲《在户外》的艺术特色及演奏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佘晓雪;浅谈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刘霄;巴托克钢琴组曲《在户外》的音乐特色与演奏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6 牛丰;探索巴托克《在户外》组曲的音响特色及演奏[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胡亚蓓;巴托克《小宇宙》的教材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常沁怡;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分析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莉娜;巴托克钢琴组曲《户外》音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潇;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34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234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7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