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为建立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学派而奋斗——纪念南京会议召开30周年

发布时间:2018-10-08 08:16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80年6月13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正式在我国大陆提出民族音乐学的口号已经有30年。现在,我们应响亮地提出建立民族音乐学中国学派的口号,并为之努力奋斗。为达此目的,应做好继承传统、把握方向和面向世界三方面的工作。要建立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学派,首先必须继承好两个传统,一是中国人综合思维模式的传统,二是民族音乐学从文化背景入手研究音乐的传统。要建立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学派,除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思维模式和民族音乐学从文化背景研究音乐的传统之外,还必须牢牢把握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而不要越俎代庖地去搞音乐人类学的研究。30年来,我国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问题也还不少。如果我们能继承好综合思维模式和从文化背景研究音乐的传统,能坚持民族音乐学以音乐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并能用"以中格外"的方法,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学派就一定能建立起来,世界的讲坛上必将闪耀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灿烂光辉,我们也一定能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Abstract]:Chinese folk mus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folk music culture. From June 13, 1980,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Ethnomusicology was held in Nanjing Institute of Art, and the slogan of ethnomusicology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mainland China for 30 years. Now, we should raise the slogan of establishing a Chinese school of ethomusicology and strive for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should carry on the tradition, grasp the direction and face the worl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school of ethnomusicology, two traditions must be inherited, one is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mode, the other is the tradition of studying music from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Chinese school of ethnomusicology, besides inheriting th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 of studying music from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irmly grasp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ethnomusicolog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ethomusicology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f we can inherit the integrated mode of thinking and the tradition of studying music from a cultural background, we can adhere to the musics-centered approach of ethomusicology, and we can exp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to the whole world in a "medium and extraordinary" way. The Chinese school of ethomusicology will certainly be established, and the world's pulpit will surely shine with the brilliant brilliance of Chinese ethnomusicology, and we will certainly make 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耀华;琉球三线“一扬调子”考[J];音乐研究;1989年04期

2 杜亚雄;从分析到综合——西方民族音乐学思维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J];音乐研究;2002年03期

3 魏廷格;对民族音乐学概念的思考与建议[J];人民音乐;1985年02期

4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9年03期

5 周勤如;研究中国音乐基本理论需要科学的态度——从杜亚雄《中国民族基本乐理》的谬误谈起[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爱华;;古琴意象在《聊斋志异》中的传递与深化[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2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4 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宋恩伟;;乐舞一体话六代 秦汉俗乐占先声——秦汉俗乐兴起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6 李为渠;;宋元时期的宫廷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杨艳香;;声有哀乐:论音乐的“情感”——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海君;;论“宰割辞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何晴利;;“乐府”始创年代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10 侯晓霞;;八十四调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蓝雪霏;;畲族民歌与客家民歌的比较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2 戴国斌;;管理与哲学的关系:基于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戴国斌;管理者战略胜任素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8 孙宁宁;日本地歌三味线角色的变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9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10 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娜;秦腔两种不同色彩旋律及曲牌、曲式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英霞;小说《金瓶梅》的音乐史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初益辰;宋代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蒲亨建;;对我国音乐文化学研究现状的初步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伍国栋;;得失有三思 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汤亚汀;音乐分析:语言学模式的兴衰[J];中国音乐学;1992年04期

4 曹本冶;;“仪式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J];中国音乐学;2009年02期

5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J];中国音乐学;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的发现之旅(连载一)[J];音乐生活;2010年01期

2 刘勇;;全世界民族音乐学家,,联合起来——兼论民族音乐学中国学派的形成和学术特点[J];中国音乐;2008年02期

3 王志军;;京杭大运河地区民俗文化与民歌《茉莉花》艺术风格的流变[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4 蒲亨强;;民族音乐学在当代中国之命运[J];艺术百家;2010年06期

5 杜亚雄;民族和民族音乐[J];中国音乐;1993年03期

6 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下][J];中国音乐学;1986年03期

7 陈铭道;民族音乐学点滴——与赵宋光先生商榷[J];中国音乐学;1993年03期

8 陈自明;;研究世界民族音乐 共享世界音乐资源——在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研讨会上的讲话[J];人民音乐;2006年02期

9 刘园园;;谈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0年13期

10 尹宝兴;;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与形成[J];艺海;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楠;;音乐艺术,你该为繁荣农村文化做些什么?[A];第八届全国文化管理研讨会暨中国首届农村文化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曹鹏;;坚守音乐阵地,鞠躬尽瘁[A];我与新中国60年[C];2010年

3 苗笛;;维也纳音乐文化给哈尔滨音乐的启示与思考[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4 郭向明;;浅论音乐文化再度创新[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谢建平;;浅谈音乐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本质与特殊性[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花白;;人类音乐文化学:历史和地域的研究(西亚)[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声乐教育——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上的讲话[A];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磊;;用“爱”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周海宏;;音乐欣赏课相关的美学、心理学问题分析(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伟(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音乐艺术——饭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感受一种音乐气质[N];中国文化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蔡萌;品牌企业与艺术结缘的背后[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牛寒婷;篮协为何禁《忐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子桐;不朽的音乐 伟大的悲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朱榕;冲淡典雅的中国古代音乐艺术[N];中国档案报;2004年

7 记者 钟镭;湘南学院音乐艺术周激情启幕[N];郴州日报;2005年

8 李瑾;音乐文化周星光灿烂[N];音乐周报;2003年

9 记者 刘平;天津音乐艺术街参展演博会[N];天津日报;2009年

10 王建平;第三只眼睛看音乐[N];广西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啸岳;音乐沉寂[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祁慧民;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4 李莘;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6 板俊荣;民族音乐学多位网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7 吴慧娟;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红梅;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赵礼;萌芽·弥撒·基因·遗传[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娅卓;邯郸“街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艳丽;关于印度尼西亚巽他人佳美兰音乐德宫的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谢晶晶;不同话语视角的上海三大报纸对音乐事件的表达与建构[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卢晶晶;北印度雅曼拉格的分析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吴旭;用母语说话[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6 赵璞;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7 侯s

本文编号:2256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256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3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