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的和声手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8-12-14 07:25
【摘要】: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代表作《行星组曲》(以下简称《行星》),以其新颖、独特的构思,高超、大胆而又富于理性的创作手法,确立了其在近现代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调性、和弦、织体三个方面入手,对这部庞然巨著的和声手法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与探索。揭示出了一部作品要想获得最终的成功,就必须首先站在听觉的角度上,充分调动蕴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审美感和审美观,并以内心的感受塑造意境,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操控和驾驭音乐本身……
[Abstract]:British composer Gustav. Holst's masterpiece Planetary Suit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lanetary), with its novel, unique idea, superb, bold and rational creative techniques, establishe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music.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harmony technique of Pang Ran's masterpiece from the aspects of tonality, chord and texture. It reveals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success of a work, we must first stand on the angle of hearing, fully mobilize the aesthetic feeling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hidden in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shap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their inner feelings. Control and control the music itself with careful logical thinking.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分类号】:J6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谈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赵京封;;法国印象主义音乐探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阮弘;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童忠良;中西乐学的对称结构——音乐形态研究方法的若干体会[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周民;谈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6 周文娇;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和声的艺术特征[J];齐鲁艺苑;2005年03期

7 赵露;对成人音乐教育《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8 罗文;论爵士乐对二十世纪早期艺术音乐的影响[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王文静;;《拉克木卡姆》音列的测音与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姚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J];音乐探索;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高原;论调式与调性的教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韩晋宁;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和声手法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3 霍鹏飞;论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的创作特征[D];河北大学;2005年

4 王海;音乐练耳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05年

5 江姝璇;胡戈·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织体的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振龙;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金晓;《布尔诺维尔视唱曲40首》分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艳芳;沃恩·威廉斯《田园交响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罗娟;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符译文;马勒<大地之歌>的音乐创作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彬宏;;品尝精神的甘醇:贝多芬七交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分析[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2 黄智勇;;浅析如何为歌曲编配伴奏[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3 胡扬;;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创作中传统与现代兼容的风格——以《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为例[J];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4 张斌斌;;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的艺术风格[J];黄河之声;2011年07期

5 白雨虹;;丁善德钢琴曲《节日舞》的可听性与可弹性[J];黄河之声;2011年12期

6 丁冰;;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两首钢琴曲的和声比较分析[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7 袁凯;刘佳;;合唱教学中的多声部视唱训练探析[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8 刘家天泽;;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风格探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赵峻;;沃尔顿《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分析[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10 王晔;;谈主调性合唱作品的音色音量——以中国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为例[J];飞天;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冰;;属七和弦的来源与其两大作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邹宜宁;孙瑜;;关于音乐听觉训练中的和弦听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张继农;;勋柏格与十二音音乐[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4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付晓东;;和声学功能与色彩的概念辨析[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和弦连接逻辑依据[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刘立波;;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渗透性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娟;;柯达伊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孔雀飞》分析研究[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德隆;;和声学及和声教学的人文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文涛;手风琴考级如何解决演奏粗糙[N];音乐周报;2007年

2 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 钱英姿;浅谈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及演奏感受[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3 陈其钢;对当代西方音乐现状的思考[N];音乐周报;2004年

4 孟文涛;见诸媒体应慎重[N];音乐周报;2004年

5 常青;浅论钢琴弹奏中的读谱法[N];音乐周报;2004年

6 罗佳;竖琴演奏中的特殊音效及其应用[N];音乐周报;2006年

7 许渌洋;阿什肯纳齐还是要听的[N];音乐周报;2010年

8 卞祖善;我为大师惋惜[N];音乐周报;2000年

9 王岚岚 王小昆;话说“新筝”[N];音乐周报;2003年

10 韩建勇;古筝音乐美之鉴赏[N];音乐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2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5 汪胜付;梅西安最后六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6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檀革胜;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的音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于洋;卡特音乐的时空秩序[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吴粤北;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i肹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依;米约作品中的多调性思维及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2 李诚;德彪西钢琴曲集《意象集》中的调性思维特点[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 闫t虹;视唱练耳中调性感与音程感之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汪高原;论调式与调性的教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金晓;《布尔诺维尔视唱曲40首》分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龙华云;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金玲;试析“宫角轴”理论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西南大学;2011年

8 雍凌凌;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的形态创意与意义赋予[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鑫;弦乐四重奏音准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檀革胜;普罗科菲耶夫对传统复调思维的继承和突破[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8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378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