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黑人音乐家和摇摆乐时代

发布时间:2019-04-28 13:25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摇摆乐时代”(1935-1945)这一爵士乐的鼎盛时期里,面临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所带来的种种困难,黑人爵士乐家忍辱负重,顽强奋争,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历史篇章。这一时期,处于其发展鼎盛时期的美国共产党,注意到了摇摆乐起源于劳动人民且受众巨大的特点,期待与音乐家合作以扩大其党员队伍;于是,在1936年共产党了提出“人民阵线”的主张。对黑人音乐家而言,这一争取包括黑人在内的种族平等的政治主张颇有吸引力,于是二者联手建立联盟。在人民阵线的支持下,黑人爵士乐家利用手中的武器—摇摆乐,展开了反抗种族隔离和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不懈斗争,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时处于政治主流的罗斯福及其民主党顶住国内各方的压力,于1935年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新政”。为赢得国内大多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新政提出了“平民”的思想,倡导平民主义。摇摆乐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大众音乐于是成为政府笼络民心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再一次与政治联手,产生了大卫·斯托所称谓的“平民摇摆乐”思想。但是此次音乐与政治联盟中,年轻的白人爵士乐手成为平民摇摆乐的代言人,摇摆乐的真正创造者—黑人爵士乐家— 却被挡在“平民”之外,黑人爵士乐家被“放逐”了。面对现实,黑人爵士乐家加强了与本民族和种族人民的团结,他们用音乐安抚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战胜困难,赢得民主与平等信心和勇气;同时他们自己也成为广大黑人的骄傲和典范,激励人们为种族平等而努力奋斗。1945年,由于种种原因,摇摆乐走向衰落,辉煌一时的“摇摆乐时代”顿时黯然失色。然而为美国及世界音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黑人音乐家却并未就此淡出人们的记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创造的伟大音乐,及这些音乐对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所产生的独特文化和社会政治意义,也日益引起众多社会学家的关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6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颜;;黑人的骄傲——爵士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期

2 轮子;;你能留下来吗——追忆优秀的黑人女歌手菲茨杰拉德[J];世界博览;1998年04期

3 叶晓;;爵士乐对灵魂的挑逗[J];人民文摘;2005年07期

4 解芳;美国都市文化中的爵士乐[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李奕;;地利、人和、天时——谈美国爵士音乐的发展[J];音乐生活;2007年05期

6 弋;;欧洲爵士乐的重镇[J];青岛画报;2002年03期

7 王媛媛;;《看不见的人》中的爵士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霁霏;;爵士乐花[J];互联网周刊;2007年09期

9 王知音;;爵士的起源[J];音乐生活;2007年01期

10 龙坪;;在路上的爵士[J];南风窗;200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Cheryl Dileo Maranto;刘津;张志平;;音乐治疗对于音乐家演出焦虑的疗效[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邵桂兰;王建高;;论音乐创作与审美心理结构系统中的潜感觉[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杜亚雄;;美国黑人音乐——2004年2月18日在美国芝加哥De Paul大学英语系的演讲[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李志刚;;广州黑人社会区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玉榛;;西塔尔琴与西方音乐的相遇——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田合禄;;孔子对音乐的贡献——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之二[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蒋聪;;在大学素质教育中重视音乐心理教育与研究[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的古典音乐传统[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9 张伯瑜;;芬兰音乐与音乐生活[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10 王旭东;;疗效音乐的设计及其对中风后遗症康复作用的初步观察[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进贵;我区音乐界圆“金钟”金奖梦[N];宁夏日报;2007年

2 张连杰 杨新生;小泽征尔:一首生命进行曲[N];天津日报;2005年

3 朱扬;州音乐家协会换届[N];恩施日报;2007年

4 王敏;吴祖强:畅游在音乐里的“老顽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刁艳;上海音乐家协会笛子分会成立[N];音乐周报;2007年

6 记者 金玲;经典民族音乐为文化社区建设添亮点[N];抚顺日报;2007年

7 高小立;音乐家应把目光对准一线工人[N];文艺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悦;心的传递 爱的致意[N];中国艺术报;2008年

9 顾瑞珍;“献给母亲的歌”——藏族音乐家美朗多吉作品演唱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10 郑丽虹;圆满完成换届工作[N];深圳特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利娜;黑人社群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元富;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戏仿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李新烽;南非土地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王淑霞;联邦军队与美国南方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曾传芳;叙事策略与历史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李美芹;在精神荒野中重建精神家园[D];山东大学;2008年

7 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 1933-1946[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9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黑人音乐家和摇摆乐时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郝青;论《爵士乐》的黑人女性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延松;19至20世纪中叶俄侨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和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莎莎;追溯黑人历史,重述事实真相[D];西北大学;2002年

5 张立杰;解读艾利斯·沃克的作品中黑人女性的觉醒历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彭蕙;明清时期澳门黑人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李燕;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鸿雁;“寻根”与“飞翔”——《所罗门之歌》的历史文化意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阎红;关于《宠儿》中黑人女性创作特点的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加莉;《看不见的人》:一曲为黑人生存境遇呐喊的爵士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67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467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