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
【分类号】:J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若敏;何兰英;;小兴安岭最高峰探秘[J];大自然;2001年02期
2 吴之;;小兴安\郝蝃J];天涯;1982年02期
3 包利民;迷路[J];青年科学;2004年06期
4 荒原狼;;小兴安岭地名大写意(组诗)[J];诗林;2006年04期
5 赵珍;;从小兴安岭走出的女画家——王剑兰[J];生态文化;2006年06期
6 荒原狼;;落笔小兴安岭(组诗)[J];绿风;2007年01期
7 姚焕吉;;冰凌花[J];山东文学;1987年08期
8 吕玉臣;张沛;;小兴安岭下的老寿星——访食蚁健身的耄耆老人阎中山[J];中国农垦;1989年12期
9 陈济荣;林中园遐思[J];企业文化;1994年03期
10 于昌伟 ,占正邦;校园幽默[J];小学生(低年级版);200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秀琴;;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群落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吴必虎;李咪咪;;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研究[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3 刘建峰;迟效国;孙德有;董春艳;黎广荣;赵院冬;;小兴安岭东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殷秀琴;陈鹏;;小兴安岭人工云冷杉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研究[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刘伯文;;关于北噪鸦在东北地区分布地的讨论[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袁美英;徐南平;;“05728”小兴安岭致洪暴雨中尺度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隋振民;葛文春;吴福元;张吉衡;徐学纯;程瑞玉;;大兴安岭东北部地区侏罗纪两类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依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A];2005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树轩;关海桥;;刺五加——有前途的扶正固本药[A];2005年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叶珍;赵春娟;叶桐;;现代林业建设是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主体[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彭俊;黑龙江小兴安岭森林火灾明火全部扑灭[N];人民日报;2003年
2 记者 齐联;再给小兴安岭二十年[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兴安——强势构建金三角[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4 李景才;伊春追求目标生态小兴安岭[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李景才;伊春:小兴安岭园林城[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6 陈治中;通河 小兴安岭南麓的明珠[N];黑龙江日报;2006年
7 田琳琳;南北恐龙会伊春[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汪波;“林都”伊春 把红松还给小兴安岭[N];人民日报;2005年
9 ;构建金三角 再造新兴安[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10 刘文国 董峻;伊春力争2030年后恢复小兴安岭生态屏障原貌[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玉民;小兴安岭白头鹤(Grus monacha)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邱殿明;黑龙江省东部岩石圈演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含国;红皮云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
4 肖兴威;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张杰;蒙古栎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吴晓春;小兴安岭原始林与次生林景观及数字化经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马晓阳;我国东北森林沼泽区化探异常查证方法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何玉平;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原型盆地恢复[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彦龙;香鳞毛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段雷;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单继红;小兴安岭通河林区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食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华彦;小兴安岭通河林区黄鼬东北亚种毛皮性状夏冬季节差异与生态因子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沈才智;黑河胜山驼鹿种群生存力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周玲玲;小兴安岭通河林区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夏冬季生境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马占云;东北湿地水热特征及生态气候识别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裴赢;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林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变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伟涛;古近纪汤原断陷对物源区隆升史的沉积响应[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雷;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沉积特征与充填序列[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9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54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