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革命烈士诗抄》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为纪念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廿周年而作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乔惟进;黄自和声手法初探[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韩晋宁;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和声手法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2 唐雯;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高潮处理手法[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振龙;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艺;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建军;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特征及成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豆军红;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璨;郭乃安先生生平传略及学术成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茂春;;施光南学生时代片影[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2 白麟;;“施光南” 激情演奏《春天的狂想》[J];云岭歌声;1999年02期
3 欣;著名音乐家施光南纪念活动[J];音乐研究;1990年04期
4 何忠辉;施光南的歌曲创作[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鉴今;;施光南研讨会在津举行[J];艺术教育;1994年03期
6 周勤如;;施光南《革命烈士诗抄》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为纪念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廿周年而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陶纯孝;在全国音乐学院院长座谈会暨施光南研讨会上的讲话[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8 晓光;;愿他的旋律常绿——介绍青年作曲家施光南[J];音乐爱好者;1980年02期
9 平洋 ,施光南;我爱妈妈的眼睛[J];校园歌声;2005年01期
10 熊力;自然之子(二章)[J];东方艺术;199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菲;施光南诞辰七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举行[N];人民日报;2010年
2 张蕾;“时代歌手”施光南[N];音乐周报;2008年
3 本刊记者 苏唯谦 通讯员 李根荣 俞平;施光南音乐在施光南音乐广场奏响[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杨玉玲;满含眼泪的欢歌[N];音乐周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紫茵;北京亚运歌声鼓荡雄风[N];音乐周报;2009年
6 人民日报记者 赵川东 新华社记者 尹鸿祝;施光南诞辰6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京举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7 文一;打起手鼓唱起歌[N];经济日报;2000年
8 苗春;优秀的歌曲是无国界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陈志强;“唱响30年——中国原创音乐盛典”在上海举行[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彦;激情跨越30年 艺术教育结硕果[N];中国改革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阳赛玉;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民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立秀;施光南声乐作品艺术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林雯;论施光南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声乐创作的特色及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推动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卢燕楠;施光南,,你在哪里?[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万丝;施光南70年代末至80年代经典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唱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于宪淼;歌剧《伤逝》中悲剧人物子君的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萍;施光南声乐作品艺术特点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李雯静;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张艳;歌剧《伤逝》子君咏叹调试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559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55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