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的音乐教育思想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和;;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李永胜;戊戌后康梁谋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铁君案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张希林,张希政;恢复重建京师大学堂的张百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孙希磊;张伯苓教育思想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5 李均;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史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6 王华倬,郑沪娥;我国近代壬戌学制与体育课程的改革背景、特点及其历史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肖雪花;翁同煝研究文献资料整理出版概述[J];图书与情报;2004年04期
8 朱秋德;;百年中学文学教育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黄丽珍;善变的矜奇之作——析黄遵宪的新派诗[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翟广顺;;梁启超与福泽谕吉: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启明星[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艳;;清末绅士阶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2 高谦民;;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3 谷忠玉;;近代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探析[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4 胡艳;;清末绅士阶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高谦民;;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谷忠玉;;近代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7 毕苑;;斯巴达与中国——近代教科书中中国人对斯巴达的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8 祁志祥;;梁启超美学:审美至上的“趣味主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李健;;梁启超的文体革命与中国现代美学模式的确立[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雷军;教育优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魏佳;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及其现代阐释[D];复旦大学;2009年
4 时峗;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研究(1897-1937)[D];河北大学;2007年
5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8 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娟;“癸卯学制”普通中学堂图画课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文华;中国近代普通学校体育研究(1878-1922)[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晓明;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沿革与发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丽萍;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荣玉巧;1915-1919年《益世报》的文化广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薛红肖;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潮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10年
7 段春敏;我国近代女子师范教育之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徐兆强;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发展的贡献[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作芹;抗战期间大后方的职业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崔月;晚清最后十余年间爱国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笙;美育浅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2 李范 ,张公武;谈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3 国珍;一个普通人怎样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读《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4 钟贤培;改良主义与《官场现形记》——兼评近代小说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5 杨天石;《奴才好》不是邹容的作品[J];近代史研究;1980年01期
6 何哲;《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思想实质[J];近代史研究;1980年03期
7 金冲及;略论唐才常[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8 公义;愿美学茁壮成长[J];哲学研究;1980年12期
9 樊公裁;第一次全国美学讨论会在昆明召开[J];哲学研究;1980年07期
10 汤志钧;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尚思;;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罗福惠;;谭嗣同、梁启超与近代青年精英文化[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耿云志;;略论梁启超谋救光绪皇帝的活动(1898.9~1900.9)[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肖先治;李双璧;;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与戊戌变法[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张羽琼;;论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孙敦恒;;在清华求学时的闻一多[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李乔;迷人的文化传承现象[N];北京日报;2000年
2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假设”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孟秀敏 杨红梅;教育新概念[N];中国财经报;2000年
4 胡湛;澳门的书画艺术[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程凯;素质教育评价的集中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金谷子;谦谦君子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孙文瑞(天津河西区滨湖小学);美育与创新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四川省泸县六中 郑建新;校园文化果实飘香[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陈至立;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魏琳;道德理性教育与情感因素的培养[N];重庆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金宰民;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批评试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4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朱圆满;梁启超产业经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月仓;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1年
8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9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永红;论美与生命[D];郑州大学;2000年
2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6 仇红;政治小说:梁启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选择[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静静;审美与自由——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影响[D];安徽大学;2001年
9 李建林;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利娜;职业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66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56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