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渔鼓戏老生唱腔与“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技法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30 23:11
【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声乐表演形式。中国人建立自己的声乐学派,就是要在“民族声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声乐”既要借鉴“西洋美声”,也应当继承中国的传统戏曲、地方民歌、以及中国各民族的演唱方法等。这不仅是声乐界的共识,也是几辈声乐工作者一直努力奋斗的方向。我们的继承工作应当广泛涉猎,择优取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对于地方戏曲、民歌,以及民族地区演唱方法和民歌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其次要将这些宝贵的民间财富付诸于教学实践,融汇到民族声乐的教与学之中。这是一个既现实,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一方面有利于传统演唱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另一方面,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 “民族声乐”男高音是极富个性的一个声部,铿锵、明亮、高亢。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吐字技巧来演唱中国曲风的声乐作品,是“民族声乐”男高音的魅力所在,但是,高深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也使得“民族声乐”男高音的训练和发展非常艰难。要发展“民族声乐”,男高音声部是重点更是难点,值得多做研究和努力。 沾化渔鼓戏是地方优秀剧种的一个代表。从传唱于当地流浪艺人的鱼鼓道情到被搬上舞台成为渔鼓戏,再到2009年沾化渔鼓新戏《追龙缸》在第三届中国——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夺魁,在全国赢得广泛好评,许多曲艺界的专家认为,渔鼓戏的表现力甚至已经超过吕剧。沾化渔鼓戏大胆的与外来戏曲融合,与当地民歌、号子结合,不断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才成为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沾化渔鼓戏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深深的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因为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生的音区、音色和舞台风格都与“民族声乐”男高音相似。而沾化渔鼓戏中的老生作为最主要的角色之一,在演唱技巧、音乐处理以及舞台表现上,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优点。 目前,相关部门对于地方戏的保护与研究继承工作也在蓬勃发展。2006年沾化对渔鼓戏进行整理搜集,重新组建渔鼓戏剧团,使得这一优秀剧种重新焕发生机。但是目前对于沾化渔鼓戏的理论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针对渔鼓戏老生唱腔同民族声乐男高音的比较研究,更是少有人问津。笔者通过居住体验式的研究方式,实地进行田野调查。通过视频、音频摄录以及访谈的方法,获得了关于沾化渔鼓戏老生的第一手资料,并将沾化渔鼓戏老生与“民族声乐”男高音进行比较研究,在找出异同、找出特色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沾化渔鼓戏老生的演唱技法和唱腔特色,进而大胆地应用到“民族声乐”男高音的演唱与教学当中,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提供一份参考与借鉴。 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沾化渔鼓戏、渔鼓戏的音乐形态以及渔鼓戏老生的唱腔特点;第二部分将渔鼓戏老生同“民族声乐”男高音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第三部分论述渔鼓戏老生的唱腔对于“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的启示有哪些;最后是作者的创新思路,试图说明“民族声乐”男高音事业的提高发展,应当并且可以从类似渔鼓戏这样的优秀地方戏中得以借鉴,汲取养分,从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吟诵涵咏”方法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孙远方,李靖莉,宋平;民国以来黄河三角洲移民概览[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4 潘怀剑,田家怡,窦慧;滨州市蝗虫灾害及防治对策[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5 王松;声乐学习中要处理好的几对辩证关系[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陈才训;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结果期待意识[J];东方论坛;2005年02期

7 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8 石月婷;;师范院校声乐课程设置探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志平;;万千俊美集一身——中国京剧美学精神浅探[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飞;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永军;断裂与延续—人民法院建设(1978~2005)[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保荣;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D];河南大学;2001年

2 李小戈;“软”系统方法论在声乐活动中的应用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3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6 黄莺;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朱锦华;李渔戏曲理论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金鑫;论梁辰鱼的昆曲创作[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唐明务;关于对歌唱中非技术性因素的理论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巍;关于何纪光“新型湖南高腔山歌唱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68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568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