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门德尔松《第二“颂赞歌”交响曲》的意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9:37
【摘要】:浪漫主义早期作曲家门德尔松生前是欧洲最前沿的作曲家,其身后接受经历了一段复杂波折的轨迹。探究其中的原因,作曲家本身犹太人改宗为基督新教这一信仰背景,引发了各时代名人学者的争论,影响了作曲家的整体接受。由于这一特殊的宗教信仰背景,作曲家在创作与宗教主题相关的作品时,频繁在音乐中探讨关于自身宗教信仰的问题。本文从作曲家1840创作的《第二“颂赞歌”交响曲》这一生前广受争议但身后关注度不足的作品出发,在进行客观的音乐本体结构逻辑等音乐分析之后,结合新音乐学的研究手段对这部作品进行宗教政治意涵的阐释,了解作曲家这一时期对自身宗教信仰所持的观点,试图在今天重识门德尔松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将呈现门德尔松的宗教信仰背景以及梳理关于宗教信仰的历史评论和争议,分析评论者背后的立场以及所受到时代思潮变迁的影响。第二章对《第二“颂赞歌”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将作品放置到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当中,可发现作曲家交响曲创作编号的问题;并且对该作品的评论进行分析总结,体裁的融合问题备受关注;其与古腾堡印刷术庆典的关系使得作曲家将这一交响曲与宗教主题建立联系。第三章对该作品具体的结构和音乐发展逻辑以及用何种手段将交响曲与康塔塔这两种体裁融合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是建立在第三章音乐本体分析的基础之上,与当时的历史语境相结合,阐释作品中的基督教内涵,与德国内在精神的联系以及作曲家流露出来的犹太意识,来探究作曲家这一时期对于宗教信仰看法和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14
【图文】:

逻辑图,音乐主题,颜色,音乐


22①文章中所绘制的音乐逻辑图的颜色代表着各个音乐主题,同一种颜色的深浅区别说明在音乐主题上相近有变形的关系,例如图 3-1-3 中的浅绿 B 和深绿 B 。在此文中颜色并无调和含义,例如绿色并非由蓝色和红色调和而成,其主题间并无联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绣瀛;;浅析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及音乐创作[J];戏剧之家;2019年30期

2 蓝洁莹;;门德尔松《春之歌》(OP.62之6)的结构特点[J];北方音乐;2017年05期

3 万洋;;浅谈门德尔松《无词歌》之“文质彬彬”——以op.19 no.5为例[J];北方音乐;2017年08期

4 李金菁;;浅议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OP.54的风格与演奏[J];北方音乐;2017年03期

5 刘菁菁;;门德尔松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J];北方音乐;2017年15期

6 晓红;门德尔松气盛罢演[J];北方音乐;1989年06期

7 柴本善;杨一凡;;指挥棒的发明者:门德尔松[J];音乐爱好者;2017年02期

8 肖彦;;浅谈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J];黄河之声;2014年15期

9 冯健;;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思想分析[J];牡丹;2019年23期

10 李建华;蔡成恩;;“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一)[J];琴童;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羽;韩东;王金艳;姜艳菊;李志刚;董文芳;;生物反馈结合门德尔松训练对脑梗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 鲁瑶;相互倾听,和而不同[N];文汇报;2017年

2 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 刘雪枫;门德尔松的目光(上)[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牛帅;一个十七岁少年的美梦[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李瑾 刘甜;200年后门德尔松还是明星[N];音乐周报;2009年

5 ;门德尔松[N];青海日报;2003年

6 音乐评论家 文化学者 刘雪枫;门德尔松的目光(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逸闻;正宗“门德尔松”来了[N];音乐周报;2009年

8 张鹰;门德尔松:热情的旋律流泻不止[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杨伟杰;玲珑剔透 门德尔松[N];音乐周报;2015年

10 张蕾;北交推出门德尔松专场 陈曦携名琴助阵[N];音乐周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依妲子;门德尔松《第二“颂赞歌”交响曲》的意涵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9年

2 杨颖;浅析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Op.14的演奏技巧[D];山西大学;2019年

3 李金s

本文编号:2742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742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