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8:16
本文关键词:《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长盛不衰,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其文化更应该伴随本国国力的强盛影响全世界。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站在学科的立场,重新审视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辩证地看待和反思百年来在音乐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过得失,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学堂乐歌作为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态的新文化现象,在众多影响中国近代音乐形成的历史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化标志,并在中国新文化浪潮中独领风骚。笔者拟立足以跨学科、跨文化的立场,通过对音乐生活变迁的透视,把研究的视野投入历史的辩证之中去分析问题,构成识别、理解、对比的研究方法,把学堂乐歌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层面中分析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关系,使文化的碎片集合为社会的整体立场,由此说明: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特定社会背景中人们的现实需求相关联的,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学堂乐歌”的重新解读,对其音乐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剖析,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和了解那个特殊时代中国社会心态的结构、由此解析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回归的意义问题,,从而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行理性的梳理,强调音乐教育应从以往以西方音乐标准统一性的观念向对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关注。这对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思索的如何重建中华文化精神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的命题,具有理论探索的积极意义。 2、作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源头,学堂乐歌带来全盘西化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成为新音乐的主流话语并长期成为学校音乐的主流,这与西方音乐学科本身具有的逻辑性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但作为养育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音乐,在学界倡导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推动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文化互动互补这一文化诉求的今天,我们应该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的高度,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将学堂乐歌置于新的文化视野,从而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其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从而思考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使民族特有的表情方式和民族的文化之根得以维护。
【关键词】:学堂乐歌 历史文化 音乐文化 审美心理 文化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第一章 当时的中国现状与学堂乐歌的生成背景解读11-16
- 第一节 学堂乐歌兴起的时代背景11-12
- 一、 社会环境11
- 二、 政治影响11-12
- 第二节 学堂乐歌形成的文化影响12-14
- 一、 洋务派思想的影响12-13
- 二、 维新派思想的影响13-14
- 三、 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14
- 第三节 学堂乐歌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之比较14-16
- 一、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概述14-15
- 二、 学堂乐歌15-16
- 第二章 乐歌素描16-24
- 第一节 早期乐歌的形式与内容16
- 第二节 乐歌之代表16-19
- 一、 乐歌之父—沈心工17
- 二、 先器识而后文艺—李叔同17-18
- 三、 音乐活动家—曾志_
本文编号:288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28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