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广东音乐《雨打芭蕉》音乐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19:51
  《雨打芭蕉》作为广东音乐早期的代表曲目,全曲情绪欢快热烈,表现出岭南地区秀美的自然景致,富有浓郁的南国田园气息。文章通过对其音乐本体进行形态分析研究,试管窥广东音乐形成初期的音乐形态特征,以较为客观、全面地探寻广东音乐形成初期的发展历史。 

【文章来源】:肇庆学院学报. 2020,41(04)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广东音乐《雨打芭蕉》音乐形态分析
    (一)音乐形象的塑造
    (二)与《八板》的关系
        1. 音乐结构
        2. 共同音
    (三)音乐发展手法
        1. 合头、合尾
        2. 呼应
        3. 变化重复
        4. 逆转排列
    (四)艺术形态的多元化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老八板》音乐的演进看民间音乐在传承中的创新[J]. 周青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5(01)
[2]关于《雨打芭蕉》及其它[J]. 余其伟.  广东艺术. 2002(02)
[3]从《雨打芭蕉》的演变得到的启迪[J]. 李民雄.  人民音乐. 1983(08)
[4]广东音乐琶琵曲《雨打芭蕉》探析[J]. 陆仲任.  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1982(04)
[5]从音乐发展逻辑看《八板》的结构[J]. 董维松.  中国音乐. 1982(02)



本文编号:3159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159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