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革命歌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0:12
本文关键词:红安革命歌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叶君健曾说过:“红安,在世界上具有研究价值”。作为新中国以“红”命名的惟一县城,红安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多个第一:这里不仅成立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早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而且还是参加长征人数全国最多、参加率最高的地区。这个曾以“地方安谧,生民安妥”而得名的小地方,四十八万英雄儿女全民皆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近二十万人,“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创造了“将军密度世界第一”的奇迹。红安因为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而引起了学者们对它极大的研究兴趣,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纵观这些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历史、军事、政治等方面,从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角度切入红安问题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从歌谣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相当多的人认为革命歌谣“仅仅是革命战争中的‘革命号子',除了启蒙性的革命内容外,甚至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和创造性”,“没有给整个中国文艺史留下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作品”;二是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它深受演唱场域和演唱时代的限制,在当代的流传仍有争议。 应该说红安革命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充满血火硝烟的革命歌谣的广泛影响。这种歌谣,秉承歌谣地带的传统又适应历史形势,真实地写照着时代生活,造就了中国艺术的不朽之作。本课题以红安革命歌谣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试图勾勒出红安革命歌谣的整体风貌,并作出当代阐释。 本文前置引论,尾置结语,末附附录,内容上分为上编和下编共八章。 上编(1-5章),从革命时代、地域文化、红色资源和红色经典等方面进行探讨,试说明革命歌谣与时代政治、革命歌谣与地域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革命歌谣在当代红色旅游中的作用和重唱红色经典等问题。第一章是本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及光辉的革命历史等方面分析红安的文化氛围与特质。第二章探讨红安革命歌谣产生、兴盛的原因、传播方式、主题意蕴及审美特征,探讨文艺与时代、文艺与政治间的关系。第三章研究红安革命歌谣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种种关系。第四章从红色资源的角度探讨红安革命歌谣在当代的可用价值与流传。第五章从红色经典的角度探讨革命歌谣对当今群众精神活动的引导作用,并分析重唱红色经典的原因所在。 下编(6-8章),以个案研究为主,从革命歌谣的诞生与演变、革命歌谣的传承人、革命歌谣的村落传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企追溯革命歌谣的诞生与演变过程,并对革命歌谣在现当代的传承状况作出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从而探讨歌谣与地域、歌谣与个体、歌谣与群体之间的种种关系。第六章主要从文本传承的角度,以《八月桂花遍地开》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个案,考察革命歌谣的诞生与传播,并总结其传播规律。第七章以红安革命歌谣的传承人为研究对象,描述传承人的地域分布,探讨传承人在当代的传承状况,并指出作为革命歌谣传承人的独有特征。第八章从传承区域的角度,以红安县华河镇祝家楼村为调查个案,结合调查问卷和口头访谈,考察村民对革命歌谣的认识、了解及保护意识,并揭示政府、社会和个人在革命歌谣的保护中所具有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运用文艺批评、文化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研究方法,对红安革命歌谣进行立体研究,希望能填补红安革命歌谣研究中的空白。本研究企望最终能够达到三方面的成果:一、通过对红安革命歌谣这一典型个案的描述,探询革命歌谣这一民间文学形式在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状况;二、分析革命歌谣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三、考察革命歌谣在当今红色旅游与重唱红色经典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安革命歌谣 红色资源 红色经典 个案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09.2
【目录】:
- 内容提要7-9
- Abstract9-15
- 引论15-27
- 第一节 革命歌谣研究述评15-21
- 一、革命歌谣的搜集、研究历史15-20
- 二、红安革命歌谣的搜集与研究20-21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相关学术概念21-24
-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21-23
- 二、相关学术概念23-24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使用材料24-25
- 一、研究方法24
- 二、研究材料来源24-25
- 第四节 论文框架25-27
- 上编27-123
- 第一章 红安概况27-34
- 第一节 自然环境27-29
- 第二节 历史人文29-31
- 第三节 光辉的革命历史31-33
- 小结33-34
- 第二章 革命时代与革命歌谣34-55
- 第一节 红安革命歌谣产生的原因34-39
- 一、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与鼓励34-36
- 二、革命运动对革命歌谣的刺激作用36-38
- 三、传统民歌对革命歌谣的孕育作用38-39
-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的传播方式39-42
- 一、革命报刊对革命歌谣的书面传播39-41
- 二、红军宣传员对革命歌谣的口头传播41-42
- 第三节 红安革命歌谣的主题意蕴与审美特征42-54
- 一、红安革命歌谣的主题意蕴42-50
- 二、红安革命歌谣的审美特征50-54
- 小结54-55
-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与革命歌谣55-96
- 第一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民俗文化55-66
- 一、革命歌谣对传统歌俗的运用55-61
- 二、革命歌谣对其它民俗的反映61-66
-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传统歌谣66-87
- 一、革命歌谣在内容上的突破66-79
- 二、革命歌谣在形式上的继承79-87
- 第三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地方方言87-94
- 一、革命歌谣中的方言语音成分88-89
- 二、革命歌谣中的方言语法成分89-91
- 三、革命歌谣中的方言词汇成分91-94
- 小结94-96
- 第四章 红色资源与革命歌谣96-112
- 第一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红色旅游96-104
- 一、红安红色旅游的现状描述96-99
- 二、红安革命歌谣在红色旅游中的可行模式99-104
-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文人创作104-111
- 一、革命歌谣在文人作品中的广泛运用104-108
- 二、红安文艺作品中大量运用革命歌谣的原因探究108-111
- 小结111-112
- 第五章 红色经典与革命歌谣112-123
- 第一节 红色经典的内涵与意义112-116
- 一、红色经典的内涵112-113
- 二、革命歌谣中的优秀精神113-115
- 三、当代大力发展红色经典的重要意义115-116
- 第二节 重唱红色经典:以江西红色歌谣万人唱为例116-121
- 一、江西红色歌谣万人唱的现象描述116-117
- 二、红色歌谣万人唱的原因探讨117-121
- 小结121-123
- 下编123-182
- 第六章 革命歌谣的产生与传播——以两首经典革命歌曲为调查个案123-146
- 第一节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产生与传播123-137
- 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内容及产生的背景123-124
- 二、一首名曲,引来几省拼抢版权124-130
- 三、追根溯源,寻找《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130-133
- 四、红军战士让《八月桂花遍地开》唱遍全国133-134
- 五、《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流传与变异134-137
- 第二节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与演变137-144
- 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诞生的历史背景137-140
- 二、红二十五军唱响《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140-141
- 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与演变141-142
- 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统一与规范142-144
- 小结144-146
- 第七章 革命歌谣的传承人146-167
- 第一节 革命歌谣与传承人的关系考察146-148
-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传承人的田野调查148-161
- 一、红安革命歌谣传承人的地域分布148-149
- 二、红安革命歌谣主要传承人研究149-161
- 第三节 民间歌手与革命歌谣传承人的联系与区别161-166
- 一、作为歌手的共同特征162-163
- 二、革命歌谣传承人的独特特征163-166
- 小结166-167
- 第八章 革命歌谣的村落传承——以红安华河镇祝家楼村为调查个案167-182
- 第一节 调查村落——祝家楼村的状况分析167-168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情况说明168-169
- 第三节 群众对歌谣的情感和对政府的态度169-172
- 一、群众对歌谣的情感认识169
- 二、群众对歌谣的了解及保护意识169-171
- 三、群众对政府的态度评价171-172
- 第四节 群众喜爱歌谣的原因及政府的保护措施172-180
- 一、群众对歌谣的喜爱及原因探讨172-174
- 二、群众对歌谣的保护意识与矛盾心理174-176
- 三、政府在革命歌谣保护中的主导作用176-179
- 四、政府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运动的结合179-180
- 小结180-182
- 结语182-186
- 参考文献186-193
- 附录193-221
- 附录一:重要歌手小传193-202
- 附录二:2007年1月20日郭家齐访谈录202-206
- 附录三:红安文人利用歌谣创作作品一览表206-208
- 附录四:红安革命歌谣调查表(红安华河镇祝家楼村)208-210
- 附录五:红安革命歌谣歌词及光碟210
- 附录六:红安革命歌谣名录210-221
- 后记22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沈婷婷;李敏;;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初探[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欧阳绍清;;多学科视野下的红色音乐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邹荣;;建国以来鄂豫皖苏区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理论月刊;2013年01期
4 殷玲玲;;浅析红安县红军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J];学理论;2013年03期
5 石瑛;;红歌语言的通俗性与其流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赵继红;;红歌文化的初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王雪峰;;投身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战斗中——浅评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J];音乐大观;2011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庆涛;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新星;晋城民间歌谣语言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红安革命歌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2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