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羌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9-05 13:14
  通识教育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融入高校通识教育中,探索羌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路径。通过以下三个部分的分析:高校通识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从羌族传统器乐羌笛为媒介提升通识课堂;以羌族传统民歌《花儿纳吉》为代表拓展通识课堂。最后得出结论,羌族传统音乐在通识教育课堂的实践顺应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方向,符合当前的世界多元文化潮流,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符合当代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要求。 

【文章来源】:艺术评鉴. 2020,(14)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羌族传统音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羌笛图(来源360百科)

纳吉,花儿,乐谱,羌族


在课堂中,我们选择耳熟能详的羌族民歌代表作品《花儿纳吉》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作品进入羌族传统音乐产生发展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从歌曲中体会羌族生活的音乐特点、以及环境、历史、文化。《花儿纳吉》是一首男女对唱形式的古老羌族情歌,题目类似唐宋时期的曲牌名,最早流传于岷江上游的羌族聚居区桃坪、薛城一带,音乐优美动听,歌词含蓄多情。民歌与生活息息相关,羌族民歌《花儿纳吉》歌词中的“大河小河”是羌族生活环境的展现,羌族居住地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羌族聚居地河流湖泊众多,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唯一的地区,经济生产方式是半农半牧。《花儿纳吉》的演唱一般发生在羌区婚礼前一天,俗称“花夜”,这首歌曲展现了羌族民间婚姻风俗习惯。《花儿纳吉》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又分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思念歌等,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可自行填词,充分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花儿纳吉》在音乐上属于中国音乐体系,节拍为3/4拍,较平稳、规整;曲式为四乐句乐段;旋律简单朴实、少装饰音;其音乐审美风格为质朴敦厚、率真开朗。在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中,我们更多的从人文学科方面对作品解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花儿纳吉》的结构形式自由,以表达心中的思绪为目的,在歌唱中夹着无明晰意思的衬词———“哟”,衬词一般放在歌词的中间或后面,起到烘托气氛或增强歌曲节奏的作用,《花儿纳吉》的演唱文本以民间口头事物和羌族传统爱情意识为源泉,随意起兴歌唱心中爱意,是研究了解羌民族的民族志资料之一,是考量羌民族文化的活态文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羌族传统乐器融入基础音乐教育的思考[J]. 皮欢.  亚太教育. 2015(04)



本文编号:3385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385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