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河曲民歌“打蓝调”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技巧探析

发布时间:2022-01-01 21:15
  本文以河曲作坊号子中的代表曲调“打蓝调”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在劳动中产生的三种曲调进行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技巧方面的研究。本文第一章对“打蓝”这一劳作的产生、发展以及“打蓝调”的产生、功能、流源情况进行论述。第二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谱例分别对《搅陷调》、《打蓝调》、《提水调》的曲式、旋律、节奏以及歌词创作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各自的音乐特征。第三章通过观看剧团演员的表演并结合自身演唱实践对“打蓝调”三种曲调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的方法、“甩腔”的处理以及声音位置的变化。最后对三个章节进行简单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打蓝”并非河曲本地的劳作而是从外地引入,在“打蓝”时创作出来的“打蓝调”却经历几代兴衰在河曲绽放光彩。其中,《搅陷调》粗犷有力要以“喊”带唱。《打蓝调》活泼跳荡,要注意“甩腔”的运用。《提水调》流畅舒缓,演唱时需要注意旋律的流动性以及叠字的处理。本文希望通过对《打蓝调》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方面的研究填补《打蓝调》在演唱理论方面的空白。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曲民歌“打蓝调”音乐特征以及演唱技巧探析


打蓝场所的平面示意图(源于《河曲民间歌曲集》)

蓝调,河曲,二人台,民歌


图 1.2:《打蓝调》演出照(图片源于河曲民歌二人台剧团)追其源头,“打蓝调”生在河曲,长在河曲。诉其现状,“打蓝调”正在以多式、表演风格一步一步地走向全国。望其未来,“打蓝调”的曲调仍会扎根在中,伴随一代代河曲人成长,也会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曲劳动号子研究[J]. 佟鑫.  艺术教育. 2017(Z4)
[2]声乐演唱咬字吐字艺术处理的实践与研究[J]. 郭锦平.  中国教师. 2016(S1)
[3]声乐表演中咬字吐字的几点看法[J]. 李阳.  北方音乐. 2016(06)
[4]“甩腔”在歌曲中的应用[J]. 曾庆清.  中国音乐. 1993(04)
[5]以字行腔[J]. 应尚能.  人民音乐. 1979(01)

硕士论文
[1]河曲民歌演唱艺术探究[D]. 张慧敏.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2]山西河曲山曲的旋律学研究[D]. 刘国梁.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3]河曲民歌“山曲”研究[D]. 雷慧君.山东大学 2012
[4]论河曲民歌的成因及艺术特色[D]. 韩敏虎.山西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62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562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7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