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柴可夫斯基《F大调主题与变奏Op19,No6》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探究

发布时间:2022-02-27 22:13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他是俄国最早接受学院教育的专业作曲家之一,较多地学习西欧作曲手法,又与他对本国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对民间音乐的热爱相结合,显示出特有的个性和风格。柴可夫斯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交响乐、芭蕾舞剧和歌剧领域。但其实他也有非常出色的钢琴作品,如《四季》、《升c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都是被听众喜爱的作品。本篇论文探究的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F大调主题与变奏Op19,No6》,它被创作于1873年。此时的柴可夫斯基正处于音乐创作生涯的第一时期,与他晚期作品相比,少了一份深刻与震撼,多了一丝温暖与诗意。给听众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感受。它不仅代表了柴可夫斯基早期音乐的创作思绪,也能彰显出当时俄罗斯的时代气息。通过笔者学习,目前国内外对于这首作品的研究较有限,留有许多空白,笔者在学习期间发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的学习了这部作品,产生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以此为基础,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主题特征、变奏手...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创作概况
    1.1 柴可夫斯基对音乐领域的伟大贡献
    1.2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及其特点
        1.2.1 交响性创作特征
        1.2.2 强烈的民族情结
        1.2.3 严谨的古典结构
    1.3 《F大调主题与变奏Op.19,No.6》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 柴可夫斯基《F大调主题与变奏Op.19,No.6》的创作特征
    2.1 主题创作特征
    2.2 变奏手法特征
        2.2.1 装饰变奏
        2.2.2 性格变奏
    2.3 织体运用特征
        2.3.1 持续音的运用
        2.3.2 柱式和弦的运用
第三章 柴可夫斯基《F大调主题与变奏曲Op.19,No.6》的演奏技巧
    3.1 各变奏中音乐语言的弹奏技巧
        3.1.1 卡农复调的声部处理
        3.1.2 重音与跳音的弹奏处理
        3.1.3 和弦远距离大跳的技术达成
        3.1.4 多变节拍的弹奏处理
    3.2 踏板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可夫斯基的“变奏美”——《F大调主题与变奏曲Op.19 No.6》分析与演奏心得[J]. 张宇敏.  黄河之声. 2018(03)
[2]自由变奏曲式的教学与分析——以柴可夫斯基《变奏曲》OP.19 NO.6为例[J]. 潘青峰.  戏剧之家. 2016(17)
[3]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美[J]. 武增文,谭巧.  黄河之声. 2012(13)
[4]柴科夫斯基“F大调主题与变奏曲”的演奏注释[J]. 高曼曼.  音乐生活. 2007(07)
[5]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J]. 徐玉琴.  俄罗斯文艺. 1995(01)
[6]柴可夫斯基的“折衷主义”和“悲观主义”[J]. 谭冰若,卫立.  人民音乐. 1980(12)

硕士论文
[1]柴科夫斯基《六首钢琴曲》Op.19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解析[D]. 王丹.武汉音乐学院 2014
[2]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独奏性格变奏曲的特征探究[D]. 李超.上海音乐学院 2014
[3]柴科夫斯基《F大调创作主题与变奏曲Op.19,No.6》音乐与演奏的研究[D]. 付润涵.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试论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兼谈早期键盘变奏曲的发展[D]. 裴佳.上海音乐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645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645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