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吹奏乐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8:15
本文关键词:唐代吹奏乐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并行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各种乐器盛行,促使唐代诗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创作了大量以吹奏乐器为题材或与之相关的作品,即吹奏乐诗。笔者对《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作了一番统计和筛选,吹奏乐诗共有150余首。本文主要从音乐和文学两个角度研究唐代吹奏乐诗,试图对此类诗歌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音乐层面上,笔者从唐诗中的吹奏乐器、乐人、演奏场合、乐曲四个方面来做梳理总结。笔者通过统计发现,唐诗中涉及到的吹奏乐器共有十二种,分别是笛、羌笛、笳、筚篥、箫、排箫、芦管、竽、笙、角、尺八、叶,这些吹奏乐器主要出现在祭祀仪式、朋友送别、军事战争、宴饮集会等场合。诗篇中也提及了不少唐代有名的演奏家,如李谟、许云封、薛阳陶等,尤其是对夞篥乐师薛阳陶、安万善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乐曲时四周环境与听众反映的描写,细腻生动,惟妙惟肖。对于唐诗中的吹奏乐曲,笔者主要探究了主要乐曲的来源流变及文化积淀以及部分乐曲曲辞主题、创作模式的发展脉络。文学层面上,吹奏乐诗内容主要分为寓情于乐、歌咏吹奏乐器、赞颂演奏艺术三大类。乐音的表现艺术以及大量与音乐直接或间接典故的运用是此类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诗篇中,诗人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以多彩多姿的笔法,不仅使得唐时的“吹奏乐音”随着诗歌的流传而千古长存,而且创造性地将抽象的乐声,有形的诗歌文字,丰富的音乐文化结合起来,诗篇传神精炼,意味隽永。唐代吹奏乐诗的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诗篇中大量西域乐器、西化乐曲、汉化乐曲的出现反映了唐时各民族交流的频繁、文化融合的加剧以及音乐文化的兴盛,同时,唐代吹奏乐诗也开拓了唐代诗歌题材领域,而其中描摹音乐的多种艺术手法更是影响了后世同类文学作品的创作。总之,唐代吹奏乐诗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唐代 吹奏乐诗 内容特征 传声艺术 用典艺术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J6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第一章 唐诗中的吹奏乐器、乐人及演奏场合15-36
- 第一节 唐诗中的吹奏乐器15-25
- 一、笛与羌笛15-17
- 二、笳与筚篥17-19
- 三、箫、排箫、竽与芦管19-22
- 四、笙与角22-23
- 五、尺八与叶23-25
- 第二节 唐诗中的吹奏乐人25-29
- 一、宫廷乐师25-27
- 二、民间乐工27-28
- 三、帝王贵胄28-29
- 第三节 唐诗中的吹奏乐器演奏场合29-36
- 一、祭祀宗庙场合29-30
- 二、送别饯别场合30-32
- 三、边塞荒漠场合32-34
- 四、宴饮集会场合34-36
- 第二章 唐代吹奏乐诗中吹奏乐曲考述36-49
- 第一节 《折杨柳》曲与曲辞36-39
- 一、《折杨柳》曲调溯源36-37
- 二、《折杨柳》曲辞的惜别相思主题与成因37-39
- 第二节 《出塞》曲与曲辞39-42
- 一、《出塞》曲调溯源39-40
- 二、唐代《出塞》曲辞主题与创作模式流变40-42
- 第三节 《关山月》曲与曲辞42-44
- 一、《关山月》曲调溯源42
- 二、《关山月》曲辞的离愁主题42-43
- 三、唐代《关山月》曲辞的创作情况及乐曲的内涵沉淀43-44
- 第四节 《梅花落》曲与曲辞44-46
- 一、《梅花落》曲调溯源44
- 二、《梅花落》曲辞的主题流变及乐曲的内涵沉淀44-46
- 第五节 其他乐曲46-49
- 一、《霓裳羽衣曲》46-47
- 二、《秦王破阵乐》曲47-48
- 三、《武溪深》曲48-49
- 第三章 唐代吹奏乐诗的内容特征49-67
- 第一节 寓情于乐49-55
- 一、边塞征战情结50-53
- 二、羁旅思乡之愁53-54
- 三、壮志未酬之叹54
- 四、别友、怀友之情54-55
- 第二节 歌咏吹奏乐器55-58
- 一、咏笛诗55-57
- 二、咏笙诗与咏箫诗57-58
- 第三节 赞颂演奏艺术58-67
- 一、阳陶万善齐献艺 夞篥一曲动天下58-65
- 二、商声五音随指发 水中龙应行云绝65-67
- 第四章 唐代吹奏乐诗的传声艺术67-82
- 第一节 拟声艺术67-72
- 一、以声拟声67-69
- 二、以“形”拟声69-70
- 三、以“动”写声70-71
- 四、以“空”状声71-72
- 第二节 “以境托声”艺术72-76
- 一、悲怆萧寂之境72-73
- 二、空灵凄迷之境73-74
- 三、缥缈闲逸之境74-76
- 第三节 “声”、“景”组合艺术76-78
- 一、月下孤声、夕阳余音76-77
- 二、高楼清歌77
- 三、江畔妙曲77-78
- 第四节 以“曲”化声艺术78-82
- 一、以乐曲暗替乐声78-79
- 二、借曲名化景添声79-82
- 第五章 唐代吹奏乐诗用典艺术82-92
- 第一节 以典生景构筑虚境83-86
- 第二节 以典蕴情深化内旨86-92
- 第六章 唐代吹奏乐诗的价值地位92-101
- 第一节 民族融合的见证92-95
- 一、唐代民族融合的盛况92
- 二、西域音乐的传入92-94
- 三、西域乐器的汉化94-95
- 第二节 音乐史料价值95-98
- 一、呈现唐代吹奏音乐的发展状况95-96
- 二、记录唐代吹奏乐器的真实面貌96-97
- 三、展现唐代音乐审美观97-98
- 第三节 文学价值98-101
- 一、开拓了唐诗创作题材领域98
- 二、描摹音乐的经典范例98-99
- 三、研究唐时娱乐表演与欣赏互动艺术的平台99-101
- 结语101-103
- 参考文献103-111
- 后记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慧慧;;笛箫辩——从汉魏六朝时期部分的赋文及其它浅析当时笛、萧的形制[J];大众文艺;2011年01期
2 贾忠;;浅谈唐代音乐诗[J];河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孙焕英;〔唐诗与音乐之三〕——李白与笛子艺术[J];名作欣赏;2001年01期
4 高峰;;宋词与笛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王廷珍,袁家浚;唐诗与音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翠霞;笛与唐代诗歌[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唐代吹奏乐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86493.html